返回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信息全知者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执掌、运转。

运转天象自然的叫神,运转水土山川的叫祇,没有这种运转权的叫鬼。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会把昊天认为是神,但其实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昊这个字也不是太阳神的意思,其实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极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们都是天的子民。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纪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一切神祇,都是围绕着帝转的。

帝、神、祇、鬼、人,这五层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体系。

且神职之间,没有什么强弱高上之分,都属于神这一阶级,都是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强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间。

扯远了,言归正传。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脱口而出了宗庙。

当然,用这个词不准确,那应该是国之重地,同时还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们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明堂。

昆仑面有九门,应该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两扇门,还有一扇门是正门,处于正面的两扇小门中间。

这个格局,和后来封建王朝的皇家庙堂是一样的。

有三个面是两门,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门有三门,旁边两个小门,中间一门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时候开启,平时修缮维护,不可以走正门。

其实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类似格局。

门有开明兽守之,这更明显了,和后世庙堂宫殿门上装饰的铺首,或者门前摆放石狮子,是一类东西就是镇门兽的意思。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则是指每扇门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为槛给圈住。

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装饰风格。只不过现在很少看到玉槛,都是石槛,木槛为主。故宫里现在还有很多石槛围着的井,总之是一种风水布局。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还种了树,巨大的树,又粗又壮耸立在那,可以说风水布局、景观布置得非常讲究了!

这座建筑,耸立在八隅之岩上。隅:方形的角落。

八隅之岩,就是八个方角的巨型岩石这明显是个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也就是说,这座明堂,搭建在一个八角高台上的,这个地基不是个简单的正方形,而是两个长方形十字叠加构成的八角形。

如此,整个昆仑墟的格局,异常清晰了。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台上,有着九井、九门、镇门兽、巨型景观树的明堂。

你们可能会说了,它不能是个都城吗?一个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门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区的古国中心。百神都住在这,号称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是,这么想也说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连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都这个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应该都只是专门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后来引申出新含义: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义了。

昆仑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见是个专门祭祀祖先、天帝的场所。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灵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东汉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之礼”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论其功而祭这都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对应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