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的王守仁自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王九,在经历永乐帝、后世称其为明成祖的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两位皇帝的辞世为其所带来的影响与内心的痛苦煎熬!
凶猛而向来大手笔的朱棣,对下西洋的郑和与王九支持是巨大的!
但郑和下西洋与海外锦衣卫的运作因为朱棣后期、朝廷的迁都、北京皇宫遭遇雷击之事受到极大冲击。
在永乐十九年正月底,因为已进入东北风季,郑和船队没有像以前一样在福建长乐多作停留,而是直接扬帆出洋,匆匆踏上邻六次下西洋的征程。由于船队动身已迟,加上因为沿途停靠东南亚各国,所以当东北季风结束的时候,船队只能在满剌加和苏门答剌停泊,等待下一次东北季风的到来。
然而,就在郑和六下西洋船队启航不久,四月八日,北京皇宫突发特大火灾,新建成的奉殿、华盖殿、谨身殿被雷电击中,崭新而辉煌的三大殿转瞬化为废墟……
朱棣下令暂停与下西洋有关的麝香、生铜、荒丝、马匹购办,以及铜钱铸造等。但此时护送外国使节回国的郑和船队已在下西洋途中,取消航行已不可能,只能继续西校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旅,主要使命是护送海外各国使节平安回国,并顺道访问沿途有关国家和地区。因时间仓促,郑和船队出发时有些西洋国家使节未能随校十月,太监洪保等率领下西洋分船队护送剩余的西洋使节回国。
此时,郑和船队主力虽已到南洋群岛苏门答剌、满剌加一带,但皇上的旨意仍可通过锦衣卫的信鸽送达,船队在西洋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官厂,均有训练有素的信鸽。
朱棣的旨意与王九的加急信件一同递至郑和的手中,为已近知命之年,经过五下西洋,已磨炼成为一个智勇双全、具有丰富航海、外交经验的航海家和外交家的郑和,此次六下西洋,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王九在信中直言:“此次下西洋,大哥您按自己计划进行便可。但此次回去之后,再下西洋却不知何年何月。您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年来随同您下西洋的官兵、船员以及造船图纸资料,以及航海的路线图,以待时日。切记,切记。依我估计,国中或会有巨变……”
果不其然,在郑和六下西洋出使旧港期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七日,一直全力支持他下西洋事业的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途中驾崩!
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即位。
早在当太子时,他就与夏原吉等情趣相投,交往密牵所以当得到父皇病逝消息三后,朱高炽亲自到狱中释放了被父皇投入大狱的夏原吉,并给他恢复户部尚书原职。
夏原吉获释后,提出财政紧缩政策,严厉抨击郑和下西洋活动,认为此举使海外各国使节纷纷来到中国,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而且让大明各级政府疲于接待,对大明实在不利,是一项弊政,建议立即予以停止。
朱高炽完全接受了夏原吉的意见,诏令全国停止下西洋的一切行动:
一、所有下西洋船舶停止活动,让在福建、太仓等处的下西洋船舶俱回航南京封存,船舶装载的货物于内府库交收。西洋各国进贡使臣有回国者,仅派少许船只护送回国。采购下西洋各类物资的朝廷内外官员停止采办,皆速回京。船队的各类水手、梢工等各自回家。
二、全国各地停止修造下西洋船舶。
三、购买的麝香、生铜、荒丝等下西洋物资及铸造的铜钱,交由所在地方官库收购,其余未采买者全部停止。
四、采办苏杭等地的诸色纶丝、纱罗、段匹、宝石、物料、颜料、磁器等全部停止,经办人员立即起程回京,不许借此为由科敛害民。由于郑和尚在旧港,朝廷令正使太监王景弘率下西洋官兵赴南京镇守。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郑和自旧港回国,获悉了国内的重大变故。
这一消息如晴霹雳,使郑和心情十分沉重。
郑和心有不甘,立即前往皇宫面见新皇帝朱高炽,痛陈下西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力图服他继续将下西洋事业进行下去!
依郑和之法,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也就危险了。我国远洋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敌不敢觊觎南洋!
郑和的海洋观念与现代海权观基本相符,比近代海权论的倡导者、美国人马汉的“海上权力论”要早近五百年之久。
郑和的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规劝,并未使朱高炽改变初衷,恢复下西洋行动。
但下西洋船队和主要官军建制则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没有被遣散。
不久,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他率领着下西洋官军担负起守备南京之责。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实行南北“两京制”,南京作为陪都,又称“南都”。作为明王朝的根本之地,朝廷委任重臣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