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朝廷大势风云激荡,两位阁臣先后去职,留下肥缺极多,其中最吸引他的,当是吏部官一职,他不是词臣,没有在翰林院干过,是入不了阁的,这吏部尚书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有得选的话,他愿意在这位子上干到死,所以他与米柱达成密约,助魏广微入阁,事成后魏广微空出的位子归他。
在亓诗教的心目中,这吏部尚书并不比阁臣逊色,所以加入了密谋的行粒
现在内阁,只剩下一个叶向高和孙承宗了,李逢春正在赴京赴任之中,而米柱,魏广微看上了刘一燝空出的位子。
不过魏广微这个人比较善于观察颜色,他道:“形势一片大好,但我等切忌得意忘形了,两位阁臣先后去职,皇上未必乐意逐走叶相公,对皇上而言,其它人都是臣子,只要肯听话,都是一样,走了东林党老路,反为不美。”
东林党一家独大,然后肆无忌惮的玩儿,然后招致各大派系联合对付,终于倒下,逐步的退出权力核心。
东林党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只是一群政见相同,意气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党而论事。
打顺风仗尚可,那是一千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但是打了大败仗,那是树倒猢狲散,走的走,逃的逃,剩下的也准备改庭换面,成为伟大的光荣的帝党一员,为了皇上伟大的事业而努力奋战。
干掉了几个头头,这个号称不可一世的庞大党派,只怕是完蛋了。
叶向高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东林党,赵南星、邹元标、韩爌先后之职,魏广微更是对东林党大加打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党派是真的不讨皇帝喜欢,也不适合大明。
东林党的来源,顾宪成触怒万历皇帝,回乡在东林书院开坛讲课,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估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这些人形成的理学学派。一部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东林学派的兴起,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后的几十年,东林书院以其宣扬的士大夫传统价值观吸引了一大批文人追随,这里面虽不乏杨链、左光斗之类的钢铁硬汉,但更多的其实是类似于李三才之类的政治投机者。
文人分子当中永远不缺的就是政治投机者。对其而言,理想只是宣传的手段,与阿弥陀佛、哈利路亚并没有实际区别权力才是现实,无论实现抱负还是演绎人生,终极权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辅的宝座并不属于东林党,因此东林党在逐渐形成势力后,夺权自然是其最现实的选择。
两大案爆发前,所谓东林党只是少壮派,有名而无实权,而三大案爆发后,东林党人开始频频进入帝国中央,掌握实权。随着叶向高出任首辅,赵南星掌握吏部、邹元标任左都御史,东林党终于实现其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最高理想。
有句话得好,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东林党在成长过程中的先不足终于在掌权后彻底暴露。一般而言,历代上千年来一直流行的是首恶必究、胁从不问的政治斗争策略,比如武宗诛刘瑾,也仅仅是除去一虎,剩下的七虎除与刘瑾势不两立的张永外,罗祥、魏彬也留得性命和官职。
东林党则不同,其执行的斗争策略是终极的肉体消灭。因此,在掌权派失去权力后,东林党人不依不饶的政治追杀,加上米柱等新兴势力的崛起,终于打破了齐、楚、浙、宣、昆等地方党派的隔阂,并帮助其完成了整合,自此这些党派以帝党的名义重新走上了政治斗争的擂台,终于将之击垮,让他在朝廷彻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