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讲完,魏延和姜维都没有言语。
魏延其实已经体会出,现在丞相在街亭这个陇右北部小城提出的汉、魏、吴三者内部之变的问题,是一个看似虚无缥缈,但是却又涉及根本的问题。
魏国内部之变毫无疑问就是魏国为了应对大汉攻取陇右之地采取的下一步各种举措,吴国的内部之变,则是吴国在大汉占据了陇右河西之地之后,将要采取的何种态度,这一点对未来天下形势的变化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大汉内部之变……
魏延看了一眼姜维,姜维此时虽然还在皱眉沉思,但他毕竟归顺大汉不久,还没有一下子想到丞相所言的大汉内部之变的真正含义。
丞相所言的大汉内部之变,其实就是要明确匡扶谁的汉室、克复谁的中原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魏延心中一沉,心想这三变哪一个都牵扯巨大,甚至比攻占陇右影响还要大,尤其是大汉之变,更是影响深远。
多年来,其实大汉内部一直在回避的这个关键又棘手问题,因为之前魏国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廷丞相之名征讨不臣。
后来魏主又逼迫献帝,通过禅让这种方式强行把天命从汉转移到了魏身上,虽然大汉从来没承认这一点,但魏延等高层文武其实也知道,魏国这两步其实还是收买了很大一部分人心的,让大汉在处置天命归属这一问题时颇感棘手。
不过,看来随着大汉疆域的拓展,随着克复中原这一目标变得更加现实可靠,在丞相心中,终于快要到一个给天下人交代的时刻了。
诸葛亮此时心中知道,魏延已经明白他提出这三变,尤其是大汉之变的含义了,但目前还处在陇右之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其实并没有计划今日就把自己现在心中思索的全部讲出,因为大汉之变的干涉实在太多了。
匡扶汉室是自先帝河北起事以来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
先帝以中山靖王之后,有感于汉末丧乱、天下扰攘、汉室不振,所以遵循着重振汉室、拯救苍生的理想投身乱世。
无论是击黄巾贼、又或者是后来讨董卓、衣带诏讨曹操,都是先帝身为皇室之胄,为匡扶汉家汉室这一目标做的努力。
但其实从先帝拜访他自己时,诸葛亮就已经明白对这个根本问题,他和先帝之间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
当年先帝前往南阳拜访他的时候,专门和诸葛亮提出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先帝至高理想,就是匡扶献帝之汉室,可复献帝之中原。
简而言之,当时的先帝依然坚守着周时封建同姓拱卫国家的理想,也践行着高祖皇帝当年与天下约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誓约,计划以肺腑枝叶(同姓宗亲)、宗子藩翰(宗子指皇族子弟,即同姓;藩翰指屏障,也就是同姓是王室的屏障)来削平海内。
当时的先帝是以大舜、周公,以及亲手杀死吕产、摧灭诸吕的高皇帝之孙朱虚侯,或者博陆侯霍光自居的。
而且他也认为如果能实现朱虚侯、博陆侯当年的目标,那就是汉室小宗拱卫大宗的一段佳话,他心满意足。
诸葛亮轻轻叹了口气,依然回想着当年先帝和他讲出这一番未来景象时候的欣喜与满足。
但当时诸葛亮就已经和先帝讲明,如今天下局势并非朱虚侯、博陆侯之局势了,如今天下局势明显是王莽乱政之后的局面。
先帝与献帝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朱虚侯与文帝之关系,更不是博陆侯与昭帝的关系,而是光武与更始帝之关系,这才是诸葛亮为先帝谋划的道路!
当时南阳草庐之中,听到这句话的先帝犹豫踌躇了许久,最后还是说道,他如今年龄已经四十岁了,自从征讨黄巾以来,他虽然多方拼搏但依然没有任何功业,虽然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他觉得自己难以背负天命,所以能够恢复汉家天下,他自己能有份产业荫庇子孙,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且如今汉室虽然衰颓,但依然还是正朔,自己身居荆州,依附刘景升,光武故事恐怕并不适合如今的自己。
当时听完这句话的诸葛亮其实一时间有些恍惚,因为之前水镜先生和元直向自己介绍先帝时,讲先帝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当时诸葛亮还认为先帝这份志向是要比肩光武故事的,没想到并非如此。
但后来诸葛亮也认同了先帝雾豹冥鸿、待之以时的说法,因此在《隆中对》中回避了匡扶谁的汉室这一根本目标,只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但正因为模糊了根本目标,所以也留下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曹操挟天子以讨不臣,以及后来吴国夺取荆州等时候都暴露了出来。
当时曹操在许昌非常明智地拥立献帝,重建汉廷,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许昌的汉廷是姓曹的,但当时天下确实是名义上献帝的天下,这给了曹操无尽地可操纵空间,可以随意打压不服从汉廷,其实是不服从他曹操的各路势力。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