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到了此时,各家单位也渐渐的恢复了理智,他们从招工的狂热中冷静了下来。
之前的扩编疯狂无比,现在却惊讶发现,好像根本用不到那么多职工啊?就算招进来的那一些,有许多也是歪瓜裂枣,根本没有合适的岗位?
于是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有以下一些政策:
支内。这应该都知道——支援内地建设。有的甚至整座工厂、学校、单位等搬迁。
此时内地的工业、教育等等,几乎一片空白,因此这样的支援相当重要,甚至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了4202年。
其实这就是为内地工业打下了基础。后来的大三线小三线、五小工业等等,肯定不会无根之木,当地多少还是有一点工业基础的。就是来源于这里。
需要注意:支内的职工,等到退休的时候,可以选择返回原籍。也就是回到大城市。其中一个子女也能选择返城。
这个政策,就是后来——知青在本地结婚,退休后可以返城,一个子女可以返城。这个政策的先例。
还有,支内到雪区,满10年就能返城。因为有高原反应,对身体有很大伤害的。
返乡,就是动员职工返回原籍乡下种田。
这同样也是后来知青下乡的先例。
但许多人把返乡和知青下乡混为一谈。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啊!
一般来说,某个职工进入到京城的单位,并且有了京城户口,他脑子有病才会返乡啊?而且农民伯伯也不答应啊?凭什么我们的地要分给他们呢?
所以在现实中,除了思想进步,积极报名,登报纸做宣传的那几个,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还有一部分去了农场和边疆建设兵团。
注意:农场职工和建设兵团职工,他们同样也是全民大国营编制,并不是农民!
顶替。并不是后来民间俗称的顶班什么的。正式名称就叫——顶替。
这同样也是后来知青返城顶替的先例!
但这年代的顶替,要么地质、矿山、煤炭等危险岗位,那是允许顶替的。要么就是歪瓜裂枣,实在不行,还是让你们的子女来上班吧!
但话说回来,确实有这样的政策,但现实中几乎没有执行的。
就不解释原因了,原因比较敏感。就看看原著剧情吧!
像四合院里的孩子们,二大爷家三个,三大爷家四个,包括后来傻柱秦白莲家的三个,哪个孩子顶替了呢?根本就没有啊?
连傻柱这样的终极舔狗,他都没给棒梗顶替啊?只是给了棒梗介绍工作?
就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执行啊?
就不说顶替这些内容了,现实中比较复杂。至于后来知青回城?再说吧!
很有趣吧!这些新名词都纷纷出现了。
但这年代出现的新名词,与后来老百姓记忆中的那些政策,几乎风马牛不相及?这时期是为了解决商品粮人口太多,这才出台了这些政策。
回到钢铁总厂和轧钢厂。
通过这一次的精兵简政,轧钢厂就分配到了三家下级分厂——京泉食品厂、劳防用品厂和……农场。咳咳。
像中专、技校、职工中小学、职工医院等等,这些都是钢铁总厂直属的。轧钢厂就是一个医务所。所以来一个中医圣手,也没什么可能性。除非去了是职工医院。
还包括后来的交运公司、电视台等等,以后同样属于钢铁总厂。
对!钢铁总厂有自己的公交车、公交线路。大规模运行的肯定就是职工班车。他们还会有自己的电视台,后来这种国企大厂的电视台,曾经养活了无数国产电视烂剧。
当然,还有自己的公安分局。
像轧钢厂的保卫处,许多干部就是一套班子、两套牌子。他们不仅是保卫处职工,同样也是轧钢厂派出所民警。
不可能和地方公安混在一起的,什么兼任地方公安的所长、科长什么的。不然的话,把咱们钢铁工人的脸都丢尽了。如果你真的喜欢那套白警服,他们自己也有分局、派出所啊?
反正钢铁总厂内部什么都有。像公安分局、邮局、看守所等等。对!连监狱都有!你敢信?
而其他的那些分厂,像机修分厂、炼焦分厂等等,就分配给了炼铁厂、炼钢厂等二级厂。反正大家瓜分的一干二净。
至于二级厂以后搞出什么新的分厂,开发出什么新跑道,那也是你们二级厂的本事。钢铁总厂也不会来管。
在这里,高情商说法:我们钢铁总厂会给予政策上支持。低情商说法:口头支持可以,要钱你想屁吃吧!
说明一下:正因为石海弄出了一个副食品厂,所以才把农场划拨给了轧钢厂。不是你们轧钢厂喜欢养鹌鹑的吗?你不去种地谁种地呢?
在这个年代,还是比较讲究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条件的单位,基本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