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4好电影好制片  开局败光八个亿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若妍接下来用宜城综合体先做了第一个影城。郑老爷子本来还发愁自己高端商场里引入什么院线好呢,林氏就自己开了院线,还是和好菜坞花纳合资的,郑老爷子当然高兴。只要林氏出钱给装好了院线,如何与零售这边一起做活动他那里早有成熟的方案了。

有了第一家建好的例子,有了和花纳的这份合作协议,林若妍再去找地方上谈影城项目,拿地就非常轻松了。

她首先去了比较熟悉的杭城,余杭那边人气还不够,余杭领导引荐她去了西湖区,这里开一家影城,就用一个现成的百货商场改建,两个月后就能开业。

蒋芳那边用津市的人脉关系,也找了津市合适的地块,直接盖个大影城,后续还能拿到城市综合体的用地。

所以,影城建设选址这都不是问题。压力主要集中在了老戴和罗四海这边,国内的好片源要做起来。

冯强是总经理,不过他一个人变不出电影来。他跟了一次那个获奖影片的流程就懂了投资那些弯绕,他能自己担着这一块。林若妍根据每个月一个亿的限额,给电影投资批了每月一千万,未来找到好项目,再协调看是不是加钱。

而制作、发行、放映及以后的周边产品开发,这些都是冯强不太了解的领域,就必须让老戴和罗四海出力。花纳那边也要给技术力量支持。

冯强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协调多方利益关系,把话语权牢牢掌控在林氏这边。

选片子,找导演,投资国内的电影,这些消息放出去,林氏花纳影视传媒公司的号召力逐渐升温。老戴的人品在圈内没话说,虽然只是公司副总,不过是参股且专业人士。那边罗四海代表的海外人脉,与花纳的协调人,也比较受到重视。

只有冯强,大家都觉得他过于年轻,也不是科班出身,大概就是被大股东放到总经理位置的“监军”了。实际上通过以前的合作,冯强的实干与搞关系的手法,已经深深折服了老戴和罗四海,真到了迎来送往大场面,还要看冯强在酒桌上与上级部门拉近关系,这总经理也不是摆设。

而那位擅长张罗活动的付樱也成了公司的特聘顾问,毕竟她在学校是有编制的,人家不辞职,可是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宣传公司,从学校那边开始就培养好苗子,将来都输送到公司。她也算是终于有了自己能努力奋斗的事业了。

过了一阵子,冯强经朋友推荐,认识了一位叫冯刚的导演。

这人在业内已经算是小有名气,年年贺岁档大家都等着看他的新片子。以前有别家公司投资冯刚的片子,这一次冯刚听说了林氏花纳影视传媒公司,是真的与花纳合作,有资源有路子不差钱,自然也想来寻机会,说不定自己的片子就能弄到好菜坞那边。

北美也有不少华人,全球华人华语片的需求其实已经不是香江和湾湾的产能可以满足的了。

要投资,要资源,冯刚自己带剧本带主演。毕竟以前贺岁档有了成熟的一套核心班子,他就只是缺钱。

冯刚的剧本和项目在公司内部专业技术层面讨论都过了,拿给几大股东审批。

林若妍一看这不就是《手机》那片子么?这一年手机逐渐在大城市普及了,不过没有双卡双待的机型,老板们带好几个手机出门,针对不同的人手机号是不同的,真有其事。可谓是与片子相得益彰,非常有代入感。

原书也提过这部影片,投资几百万,最终票房超过五千万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2003年度票房冠军,真的很挣钱,而且这部影片于次年也获得了国内知名大奖。

在原书03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事件,大家去公共场所看电影的热情受阻,所以整体票房低迷,那部影片还是能一骑绝尘冲上五千万,获得内地票房冠军的宝座,可见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而现在,书中世界没有发生林若妍担心的事件,影片上映后票房可能会超出预期,这种绝对赚钱的事情,她当然要投。

但这么好的片子,原本那家怎么不投?还是冯刚本人为了好菜坞的机会,才来投诚的?

林若妍这边的影视传媒公司毕竟是后起之秀,对于国内一些老牌公司还是要多点敬重,不能抢别人生意。她让人私下里打听了一下,才确定果然是冯刚没有对旁人透过口风,这次是真心实意拿着压箱底的好货来投诚的。

而且按照以前贺岁片额度,冯刚这次换了投资人要价更高了,一共需要八百万投资,给御用演员涨片酬,并且其他次要演员也都让老戴那边出,场地更是能化缘绝对不自己出钱。说白了,投资里大部分还是要进个人口袋的。

国内的影片,除了魏煦参演的那部,因为投资高质量高名利双收,一般想要小成本赚大钱是不太能的。要票房就不能太追求艺术性,要艺术性票房就稳不住了。几十万投资的居多,票房几百万已经是难得了,而像冯刚这种能年年拍出在贺岁档大卖的影片实属罕见。

冯刚以喜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