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想了想,便开口说道:某个衙内的家人,急于买米,几脚踹开了米面店的大门,买了米后扬长而去,一群人便围了来,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米面店的门和倒在地的米袋,不一会儿,有一些人便理性思考了起来。
这位善于理性思考的买米人,就开口说道:这件坏事的背后还有好的一面,你看,这门坏了,是不是修门的工匠有了活儿?要是这门永远不坏,这做门的行当,还怎么赚钱?这修门的工匠拿了钱,又会去向别的商家买东西,这不是促进了经济,促进了消费吗?促进了就业吗?进而得出这样一个谬论来。
踹门的衙内家人,不仅不是社会的祸害,还是造福众人的大善人咧。
朱祁钰拧开了茶杯,让群臣们消耗一下这个故事到底荒谬在哪里。
户部右侍郎王祜不解的问道:臣愚钝,虽然感觉不太对,但这人说的的确有些道理,似乎好像,这门坏了,反而成为了好事一般,这问题出在哪里呢?户部郎中、国子监祭酒、计省吴敬沉思了片刻说道:受损失的是米面店的老板,他本来应该拿着修门的钱去成衣店购买一件成衣,但是他无法去裁缝那里购买成衣,因为钱用在了修门的工匠这里,而不是在裁缝那里。
门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本应该是成衣店的裁缝所起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忽略了这个裁缝,是因为这个裁缝从来没有在故事里出现,而且也不会出现,这是典型的谬论。
然也。朱祁钰拍了拍手笑着说道:果然是算学之师逻辑缜密。
我们先来看兵部给出的战争之福的说法,巨大的破坏行为能让人们受益无穷,这显然是错误的,兵部所言,战争似乎是对经济是有利的,甚至非和平所能及。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似乎也能看到的只是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生产奇迹,,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滞塞,,会给战后带来繁荣。
真的是这样吗?
朱祁钰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所有人思考之后,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并非如此,战争之福的谬论,不过是破门谬论套了一层极为臃肿的马甲罢了。
江渊立刻说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但,如果战争不发生在大明四方之地内,就不会对大明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对大明的生产体系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
幸或灾难,这便是兵祸,但是大明因此获得了土地、人口、矿产等一系列的生产资料。
对大明而言,能够获胜、不发生在本国的战争,可以看做战争之福。
朱祁钰听闻一愣,这江渊难不成是跟着尼古劳兹修习了低道德优势?这番话如此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不怕卫道士们指着江渊的鼻子骂他无德吗?
朱祁钰点头说道:江尚书所言有理,所以要区分内外,当破坏发生在了国内,战争非福,这便是外战急不得,内战缓不得的根本原因。
兵祸在国内,那就是纯粹的破坏,是生民凋零,生灵涂炭。
江渊一番话甚至涉及到了王化的核心理论,这里是财经事务专题会议,便不会过分深入的讨论关于王化的议题。
朱祁钰说战争非福,是内经济,而江渊所言战争之福,是外经济。
即便是对外战争,为了军事行动而让步的生产力,是不是也会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国内生产,是不是某一种战争非福的具体体现呢?战时军管的紧急状态,的确可以握起拳头做大事,但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视战争烈度和持续时间区分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朱祁钰和江渊谁错了吗?亦或者是非要争出个对错吗?
非也。
这就是盐铁会议,不一定要争论出个对错来,而是研究财经事务,大明经济活动对大明的长远影响。朱祁钰和江渊的重点,也不是在谁对谁错之事,而是就经济本身进行探讨。
朱祁钰接着说道:十分显然,我们通过破门这一个现象,就会发现,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事实生产力的破坏对百姓的生活是最大的。
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
就像朕手中的这枚御制银币一样,需求和供给,生产力和购买力,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罢了。
朱祁钰解释清楚了他开头说的那句,生产力就是购买力之后,看着沈翼继续说道:朕为什么一直不肯推行钞法,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担心钞法超发引起经济崩坏、给大明海商们持续不断的动力,将国外的物华天宝带回国内、大明宝钞信誉不足等等。
若是从破门谬论去看,朕不行钞法的一个担心,便是虚假繁荣。
人们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自己财富和收入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只要手头多了几张钞,便以为自己过得更好,尽管拿这些宝钞,只能买到的东西和实际拥有的东西都比以前更少。
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繁荣幻象,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