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5章、野战  蜀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夏五月,万物繁盛。

微风徐徐,吹皱了泾水的水面,荡起了波光粼粼。

天空半阴不雨,不温不燥的天气,再加上入目依然青翠欲滴的原野草木,让人瞬间就有了垂钓的心情。

若是披着蓑衣,在水畔钓起几尾鲜鱼,乃是人生的岁月静好吧。

然而,这片平静的美好,却被如雷的鼓声和凄凉的牛角给破坏了。

魏大司马曹真督与汉丞相诸葛亮在萧关外对峙了近一个月时间,双方多次小规模的试探攻击后,终于磨掉了曹真的耐心。

扣除守备各县的兵力后,他仍旧有六万有余的步骑出来野战,而出萧关的汉军五万有余。

这点兵力优势,在克制的小规模骚扰中,根本无法体现。

若是一直对峙下去,算是势均力敌,谁都奈何不了谁。

但对于丞相而言,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拖住魏军的关中主力,不让他们驰援河西四郡。

而对于曹真而言,则是将士的士气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低迷。

在汉魏相争的这几年里,一直都是魏国处于劣势中。

哪怕是有郭淮在金城郡,以反间诱敌之计诛杀汉军近万士卒,也无法抵消连番失土、被动逆战的劣势。如今两军主力皆在野外,谁都没有地利因素,坐拥兵力优势的他,若是一直对峙不战恐会损了各部将士的锐气。

试问,任凭汉军出萧关在安定郡内来去自如,军中血性男儿能不沮丧吗?

而且曹真心中本就打算,待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战事罢了后,今岁末便大军出陇右,可容不得将士们士气低迷。

如今就势与汉军战一场也好。

权当是损耗对方的战争底蕴了。

反正,若是以国力论,魏国才是最雄厚的。

带着这样的心思,曹真不再管丞相诸葛亮的步步紧逼,也不理会魏延作势攻入右扶风的小动作,将大军聚拢后,便径直往萧关外泾水北支流的乌氏县而来。

管他汉军作多少动作,只要魏军到了乌氏县,他们不想被截断退回萧关归路的化,就不得不聚拢兵马来战。

事实上,对于蛇打七寸,曹真拿捏得很明智。

任何一位统帅,都不会不顾大军的后路。

丞相诸葛亮也不意外。

在得知魏军的动向后,他便召回来了魏延与吴班左右军,双方在这条蜿蜒秀丽的泾水支流畔,开始了汉魏主力的第一次野战。

也是极为罕见的,双方投入兵力合计十数万的大战。

没有地利依托,没有悬殊的兵力多寡,双方都将兵卒们都拉出来在野外排兵布阵,正面大战一场。

这样正面的对阵,很考验指挥艺术。

步骑与弓弩等各种兵种的排布,让突前与中坚等各部各司其职的调度,都决定了一个小区域的胜负,也影响整个战场的胜负。

魏国的优势,则是在于五千余骑兵。

由边陲之地的彪悍汉人组成的雍凉铁骑,在野战中堪称所向披靡。

这支骑兵在曹真麾下许多年了,随他讨平过无数次雍凉之地的叛乱;他们习惯了遵循狼群的的战法,骁勇、果锐、坚韧,皆是见过血的老卒。用来去如风的速度优势,通过奔袭侧翼和后方,寻找到薄弱处一举杀入军阵中,从而导致整个战场崩溃。

唯独可惜的,便是这支铁骑没有重铠骑兵。

不具备顶着无数弓弩正面突进的能力。

不过,曹真督领的步卒,可以帮他们创造机会。

只要步卒能撕开汉军的防线,他们便可以将胜负一锤定音。

大汉两支骑兵在乌水流域,如今被马岱与赵广督领着。

是故,丞相的排兵布阵,乃是一直依着水畔而落,可以减少了魏国骑兵突袭的一个方向。

而且阵型很奇怪。

从苍穹上俯瞰,森严列阵的汉军,犹如一个巨大的八卦。

似是脱胎于司马穰苴的五行阵以及孙武的八卦阵。金锣旗鼓列于中间,外面则鹿角车营,拒马枪长达两丈八;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

既可且战且前,又可相互呼应,不露出防线破绽。

如此以战车掩护士卒阵法,无法乘胜追击,却是杜绝了魏军骑兵冲阵的可能。

所谓“冲阵”,便是骑兵常用的凿穿战术。

千百骑齐发,在正面从多个点凿穿对方战线,直抵阵后再勒马回身反向冲击。

来回反复,作用并不在于杀伤。

而是制造混乱——

将敌方阵型分割,使敌方各部士兵之间的联系截断,让他们无法配合作战;使各小队步卒产生孤立无援的错觉,将率也无法从容调度抵御,在整体上将完整的队形破坏为一盘散沙。

再者,骑兵冲锋时犹如镰刀割麦。

极高的速度下,骑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