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极,吾辈当为此人让路。”
梅尧臣是仅次于欧阳修的文坛领袖,能得他这样评价的卷子,自然了不得。王安石接过来一看,果然如此……诗赋最看天赋,王安石平日对人,不太假以辞色,其实有自负的成分在里头,但他看到这份试卷上洋溢着的才气,尽管还欠点雕琢,少些火候,却已仿佛让人看到,他未来一飞冲天的景象了。
“以诗赋论,足以取为贡元。”见王安石点头,梅尧臣道。会试重诗赋,轻策论,这是惯例。
“还要看策论的。”王安石这次却一反到底,道:“诗赋固能显示人的才情,但不过是游戏文字而已。策论才看得出一个人能力和见识。”
“呵呵……”梅尧臣心说,不跟人拧着来会死啊?面上却笑道:“这人的策论,也是极好极好的。”说着翻到最后一页道:“尤其是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堪称千古名篇了。”
王安石便阅读起这篇策论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
他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点头晃脑,倒不是多赞同作者的观点,而是惊叹于作者用清新自然的文字,展现出的气势磅礴、如潮如海,令人不可自拔。
一口气读完全篇,王安石忍不住击节叫好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从开考以来,众考官便见王安石整天板着脸,何曾听他表扬过人?现在听他突然把人夸成天上有地下无,全都好奇的凑过来,想看看是何等人物,竟当得起王介甫如此夸赞。
于是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便在考官中传看,但凡看过着,无不深深震撼、汗流浃背。惭愧的说,他们到今天才知道,原来文章还能这样写!
“不用再挑了,本届贡元就是这人!”考官们齐声道:“主考大人,这下总没意见了吧?”
“不妥。”王安石却仍旧摇头道。
“主考方才还夸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呢!”考官们也被他折腾麻木了,郁闷道。
“文章本身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无可挑剔。”王安石先给这篇文章定了调子,话锋一转道:“但是它有一点错误,我有一点疑惑。”
“愿闻其详。”众人都竖起耳朵来。
“作者为了论证他的观点,用了一个作用重大的典故。他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王安石的记忆力,一点不差于陈恪,他的博学更是陈恪望尘莫及的。指出了文章中不可饶恕的错误道:“皋陶本是帝舜的臣子,作者却说他是帝尧的臣子,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这是其一。”
顿一下,他又道:“其二,恕在下孤陋寡闻,请教各位,这个典故出自何处,为何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众考官面面相觑,是他,他们也都算是饱学之士了,怎么谁都没听说过这个典故?
不过这文章写得太好了,谁也不敢贸然下结论,都觉着古书浩瀚如烟,怕是这举子学问太深,从哪里看到的也说不定。
连王安石也拿不准,又没法把考生叫来问问,这个疑问只能先搁置。但此人的贡元也就此黄了,众考官不能冒这个险。但在给出的理由中,却只有一个‘常识错误’,并没提‘用典’这茬。
连王安石都被他唬住了,可见这篇文章有多震撼人……
排定了正试的名次后,又来看别头试的。
--------------------------分割-----------------------
还有一更,得一点多了,酌情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