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  三国之谋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令,全军撤离广平,回巨鹿。”

“唯!”

广平城大半都被张角搬空,的确没什么好守的了,诸多将领同时回应。

.......

.......

“报!”

卢植军中。

探子回报:“禀将军,张角人马从广平北城撤出,往巨鹿去了。”

卢植帐下各路人马俱在,唯独少了所有将领,听闻消息,诸多官员名士纷纷露出笑容,表情十分轻松。

之前刘备已经把安平王带了回来,现在张角入彀,只要能将张角击败,冀州很快就可以平定。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也会轻松不少。

卢植微点下颌,问道:“张角军容如何?”

探子道:“军容不整,黄巾贼寇皆无雨具,害怕淋雨,争相以锅碗瓢盆置于首。”

卢植轻笑一声,取出一张军令掷下去:“果然如我所料,传我将令,命宗员在鸡泽乡设伏,待张角人马入伏击点,全军出击,务必将张角全歼。”

“唯!”

士兵接到命令,不顾一身泥泞,再次跑出营帐,准备去传达军令。

大雨天,不仅仅是火器和骑兵,就连普通士兵也很难作战。

不说道路问题,单单在雨中用兵刃挥舞,所耗力气就是平日一倍,砍个几刀,就累得不行,根本不可能打仗。

这也是为什么张角放心在下雨天出发撤军的原因,因为他料定卢植不敢来追。

但张角显然是小看了天下英雄。

卢植的才智远超张角十倍,张角心里在想什么,他早已洞若观火。

因此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决定雨天出兵,反其道而行之!

能全歼张角的机会难得,卢植一点都不想放过。

有困难,那就克服。

于是这几日卢植一边以偷梁换柱之计,利用广年后方给前线运输粮草的机会,不断将战兵与辅兵进行替换,以此麻痹张角。

一边令魏郡太守张则,筹集数万蓑襞衣。

蓑襞衣,就是蓑衣。

在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古语发音叫“袯襫(boshi)”。到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则被称为蓑襞衣。再到隋唐时期,则简化为蓑衣。

几日之内筹集数万蓑衣?

接到这个指令的张则几近崩溃。

要知道东汉时期的蓑衣并未普及,北方民间使用者极少。

而且魏郡才刚刚平定不久,民生都需要恢复,上哪去给卢植弄数万件蓑衣?

就算把张则杀了也拿不出来啊。

不过幸好卢植也没有强迫他,而且这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冀州各地的官员和名士相助。

各种关系网络铺开,冀州全境甚至包括徐州、司州、幽州周边区域,大批大批的蓑衣迅速运往魏郡,有些离得远,现在还在路上。

魏郡作为一个中转站,很快接收到大批蓑衣,由张则负责运往前线。

到四月下旬的时候,从包括广平开始已经有十天时间,卢植就已经筹集到了需要的物资,开始进行谋划。

张角会图谶之术,一直在拖延时机,等待雨天到来,卢植又何尝不会?

图谶之术和堪舆之术其实就是天文地理知识,蚂蚁搬家、蜻蜓低飞、山悬雾色,这是小学自然课教的知识,却是汉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古人在这方面的造诣远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学过初中地理的就知道,我国降雨区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面是亚热带气候,降雨丰富,属于多雨区域。北面是暖温带气候,降雨较少,属于少雨区域。

虽然古代和现代的气候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地理结构大致没有改变,因此大方向是不会有差异的。而到了四月份,清明季节,南方雨季到来,一个月连下十几天也是常有的事情。

冀州位于后世的河北,属于少雨区域,所以在清明第一场谷雨之后,张角只能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来等待四月的第二场雨天到来。

可惜他的对手同样研究过天文地理,早就有了应对。

下午,借着朦胧雾色,张角的大军缓缓出城,顺着官道往北,一路向广平郡北面的巨鹿郡行军而去。

与此同时,数支身披蓑衣的官军,浩浩荡荡如蚂蚁般走入了荒野,利用广年城到鸡泽乡之间的各地乡村小道,早早地来到了鸡泽乡附近的蓬蒿海洋埋伏起来。

冀州南面本就是华北平原区域,山岭极少,就算有山,也不过是小山,虽然下雨泥泞,不过道路还算通畅,几乎无法给行军造成任何阻碍。

而且广年城到鸡泽乡的距离总共也就50里地,换算成公里,则是20公里左右。

虽然广平到巨鹿的距离只需要40里,但早在今天下雨,卢植就已经下令进军,因此当张角他们出发的时候,官军几乎是刚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