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天因为守城之利,黄巾军的伤亡远在汉军之上,但此时卢植紧皱的眉头可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原因很简单,经过这二十多天的惨烈大战,邺城方面的大汉正规军队已经下降到了十万之数,其他剩下的也就只有三四万不能保证战力的各地义军了。而黄巾军虽然伤亡更加惨重,但仍有四十多万的黄巾士卒,而这些甚至还不包括那十三万多的黄巾精锐。
在这些天里,在这邺城之下,埋葬了双方超过二十万,甚至接近三十万的尸体。
而且,如今连场血战之下,大汉已成疲军,然而黄巾军却是人数众多,轮流作战,情况要比大汉一方好得多。再加上黄巾军那些普通士卒,血战之下,战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虽仍比不上汉军,但却比黄巾之前要强得多。
而李翔也很疑惑,以黄巾军那些士卒,竟然伤亡如此巨大仍未崩溃。殊不知,此次张角可是下了血本,为了激励士气,可是一次次拿出了不少黄巾军劫掠的财产。
在这些天危急的时刻,甚至并幽双方的骑兵都一度下马,登上城墙进行战斗。
大汉一方损失兵力六万之众,李翔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从并州带来的三万铁骑已经有近五千永远回不到并州了。
战死的这五千铁骑,有战死于城墙之上的,但更多却是战死在薛仁贵谋划的那场突袭战之中。但这也没有办法,黄巾军的井阑部队对邺城造成的麻烦太大了,不解决可不行。
事实上,这场大战战到现在,双方都要有些撑不下去了。
汉军自然不必说,照这个趋势下来,恐怕将这剩下的十万人都拼光了,恐怕也守不住邺城。到时,冀州黄巾便可直抵司隶,威胁洛阳帝都之地。
而如今司隶之地却是精兵强将尽出,以剩下那些新组建的军队又如何抵挡经过数战血战,士气正盛的黄巾兵们。
而黄巾这边,即便张角一次次拿出劫掠而来的财宝,分出那些世家豪强的土地来激励士气,但如此巨大的伤亡之下,黄巾们也不得不休整一番,以待来日大战。
邺城议事大厅之内,除去几员将领继续驻守城墙,以防黄巾大军突然来袭之外。其余主事人员尽皆齐聚一堂,商量对策。
在场众人都是未来坐镇一方,响彻一时的诸侯,岂能看不清楚当下的处境。若照这样发展下去,邺城形势堪忧,大汉形势堪忧呀。
只是知道归知道,众人可没有什么办法,这是硬实力上的差距才是最难以弥补的。
在座之人对当下形势皆是毫无办法,因而大厅内气氛一阵沉默。
良久,终是尚且还是年轻气盛的公孙瓒率先开口了,“老师,如今我军以寡敌众,形势于我军实在不利,不知朝廷可还有援兵派出?”
闻言,卢植脸上先是一喜,随后却像是想到了什么,又是皱起了眉头,叹声道,“朝廷确是又派出了一支援兵,正是那河东太守董卓,如今他所率的三万西凉铁骑恐怕已到进入冀州边境了。”
闻听董卓的名字后,李翔却是微微一怔,好吧,又一位为彻底埋葬了大汉出了大力的人要出场了。
说起来,这董卓可不像三国演义里了那样描述的愚不可及,硬生生将一副好牌打崩了,真实的董卓可相当不简单。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董卓年轻时就曾经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友好,以求暂时相安无事。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
董卓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而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由此可见,董卓绝非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愚蠢无脑,反而董卓是一个相当精明之人。董卓或许缺乏大智慧,但小聪明绝对不少,否则也不能凭借西凉铁骑一度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