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船都是满载了几百吨优质肉类。
鲸鱼的油脂也都被搜集起来,做成灯油“人鱼膏”,这东西比蜡烛和其他动物脂肪燃料烧起来都亮,就是离得近了气味不太好闻,作为远程大面积照明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上英国人一直到18世纪,伦敦首次出现路灯时,用的就是鲸油膏做灯油,后来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煤油灯煤气灯。
大汉如今的雒阳皇宫之中,也用上了鲸油膏的庭院灯,在皇家园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还是有点不够的,也不利于防火,所以民用领域没有普及。
当然,李素在会稽的几处公爵府、别业,以及在雒阳的丞相府,还有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里用上了鲸油灯柱。
算是这个时代第一批“夜里连户外都要大面积持续照明”的豪宅,堪称不夜。
抵达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的时候,刘备和随行官员当然都是被金银山的规模微微震撼到了,毕竟是方圆覆压十里,都是矿区,一眼看过去热火朝天,总计怕不是有上万矿工在辛劳作业。
挖矿的地方环境过于恶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长时间驻足,所以只是远观就好了。还是到了选矿区和冶炼区,能够稍微多看一下。
谷spn&;最近几年,金银矿的开采,总算是用上了李素点拨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贱价重金属、容易与金银互熔成为合金、而且合金熔点会低于合金中任何一种单质的特性,低温就把金银先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后,再把作为“熔剂”的贱价重金属分离掉。
具体来说,这里用到的媒介就是铅、汞。
铅非常便宜,熔点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烧一下就熔化了。不过铅要沸腾气化还是比较难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这个温度纯铁都液化了,而汉朝原本的冶金技术,都做不到把钢铁炼成铁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钢法”没法用“灌钢法”铁变成铁水才能“灌”,因此,汉朝原本的冶炼,也是不可能把铅变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发明了“提前预热鼓风”技术,往炉膛里吹预烧过的空气,这个技术既然能进一步提高炉温,实现灌钢,现在也能挪用过来气化铅。
有了这些东西后,矿石中的微量金银残余要充分榨取出来,效率就提高了数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吨几十克的,古代传统提炼法提完后可能还能剩十几克提不出来。
上了灰吹法后,能把这些含量过于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来,炼完后的矿石残渣剩金量能压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02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