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零四章 无工不强 下  我的大宋新帝国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并不是直接吹冷气,而是要将空气经过一个增温室,才能吹进炉子里。

这个技术绝对是领先了时代八百年以上,跟后世相比,只缺少纯氧供气的程序。

但是少了这个纯氧,炉温就到不了一千五百度,所有的铁料只是半融化,而不是融化成铁水。

虽然因地制宜,没后后世大工业的那种震撼,可是对这些官员来说,眼前的这一幕也是非常震撼的。

四个炉子,轮流出钢,出来的钢就被运到旁边的大厂房里进行捶压成型,淬火,退火。

近两百个工匠分别带着三四个徒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分别制作不同的零件。

所以一进来,就能听见铛铛铛铛的声音。

虽然杂乱,却也有序。

这里除了给水车联动制造配件毛胚,大部分工匠依旧是打造镔铁刀。

最少在十年以内,镔铁刀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赵德昭在连坤的引导下,带着众人沿着铁匠们送货的通道,一路北行,来到汉江边。

这里有十几座不同的大厂房,说是大厂房,其实前后屋檐也就是三米多高的房子,房顶最多有五米高。

不过房子进步比较深,有十米左右,长有二十多米,中间也没有隔墙,只有青砖砌起来的立柱,支撑着屋顶。

每一个车间,分别打造不同的配件,将运过来的毛胚打造成型,进行精加工。

这些大部分官员就看不懂了,只是走马观花看一圈。

然后赵德昭又带着众人爬过了河堤,来到了河堤内侧修建的百米宽的平台。

这里已经竖起了二十多座水车,已经运转的有一个脱壳作坊,两个磨面作坊,旁边还有几十个房子,都在空着。

稻米脱壳,磨面,这是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技术,并不让人惊讶,但是,有几个直径二十米的水车,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普通的水车直径四五米,大一点也不会超过七八米,可是如此大的水车,没有人见过。

江陵刺史于卓然见多了水车,因为那里借助密集的河流,有无数小作坊,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作坊。

他讶然问道:“留守,如此巨大之水车,轮轴怕是承受不起吧!”

赵德昭点了点头。“所以这样的水车不仅不能用木轴,就连钢轴也承受不起,必须要用轴承,才能让水车运转。”

“轴承?”

赵德昭点了点头。“一种新事物,不过现在还做不出来。”

众人不解,赵德昭又指着一家直径四米的水车解释道:“此水车有两分力,可造出三四分的产物。那个水车有三分力,可造出五分物,而轴承相当于九分物,必须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他一解释,众人都懂了。

轴承是工业设备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而且加工精度很高。

即便是想要造出最简单,最初级的轴承,现在也没有这个工艺。

因为轴承的钢珠,内环,外环,都需要车床,磨床,铣床来制造,打磨,没有这些设备,根本咋不出轴承来。

现在只能一步步产业升级,先造出车床这些设备才能作想。

而要造出车床,又必须要造出合乎标准的滑轨,夹具,钻头。

这又涉及到了材料工艺,加工工艺各个方面。

这段时间的繁琐事务处理完,赵德昭准备用半年的时间,攻克这些难关。

有明朝的经验,这些困难赵德昭并不担心,只是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只有通过这些带出来一批专业人才,他才能逐渐丢手。

现在,能运转的只有磨床车间,即便是这个磨床,其实也非常初级,可以说就是一个砂轮机。

不过,有了这个砂轮机,让那些打造镔铁刀的工匠们省了很多事。

他们不需要一锤一锤将刀刃那里打薄,然后在磨刀石上慢慢磨了。

刀口现在直接可以在砂轮机上打磨,然后再淬火就可以了。

官员们对砂轮机很感兴,只是简单的改变,就能让繁琐的工序变的简单起来。

他们依次观摩,赵德昭介绍了一番,就出了车间,望着对面的桃花岛。

“留守,那就就是火药作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