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几天,这帮亲戚都到齐了,他们都是过完圣诞节才过来的,估计是把南匈牙利之行当做度假了。
你看,现在都1月底了,马上要迎来草青柳绿,迎春花儿黄了。
他们这一拨拨的来,可把卡尔给累瘫了,或者不是累瘫了,是腻瘫了。
和预料的一样,先是维也纳和格拉茨,然后是北意大利的亲戚。
维也纳代表团:阿玛丽带着马克西米连和小玛利亚·安娜。
格拉茨代表团:约翰和安娜两口子带着三个大的,利奥波德,伊丽莎白和费迪南多。
北意代表团一分团:长公主玛丽·露易丝带着儿子威廉·阿尔伯特。
北意代表团二分团:卢多维卡,却带着7个人,2个小姑娘,5个小伙子。
每一波亲戚来的时候都要带着他们去看一看,讲一讲,同样的提问还要答一答。
这和高中老师一个年级教四五个班差不多。
每一门你渴望听的课,背后都有一个讲它讲到吐的老师。
那些猥琐又银荡的屌丝,诚不我欺也!
现在大家人手一份报纸,叫做《多瑙周报》,主要讲诺维萨德,还有就是奥地利和那些德意志邦国的事情,当然附近的贝尔格莱德也会提及。
报纸是德文版,虽然会减少订阅量,降低盈利预期,延迟盈利时间线,但是卡尔还是坚持奥语印制。
奥语印制报纸,毫无疑问,直接受众会少了很多,毕竟要能读写奥语的人才读嘛。
但是背后的间接受众却不少,那些读懂奥语的读报人,既能把信息传播出去,又能展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这样会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奥语。
回到《多瑙周报》,每周一次印发,目前印数是5000。
“其中公主府,医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工业区,和军队,大概定了2成,诺维萨德的市民和乡绅占了6成,至于剩下的2成,竟然是在贝尔格莱德。”
玛利亚做“掐腰抚腹”状,站在前面介绍,有点像推介会的样子。
“各位,我们的目标是到1843年开始,把周报变成两份,再加一份《多瑙周末》出来,《多瑙周报》要涨到8000,甚至10000,而《多瑙周末》呢,从3000印起。”
“《多瑙周末》冲击《多瑙周报》的销量,你怎么办?”
一个小伙子提问,他叫做安东。
卡尔知道安东是瑞拿大公的儿子,他和妹妹路易莎,都是和卢多维卡一起来的。
卢多维卡带的7个人中,剩下的四男一女,都是她的学长,是替玛利亚系列学校招募的教师,他们已经到学院报道了。
“首先说结论:不会有太大冲击。”
安娜说完,扫了大家一眼,看到他们还有疑惑,就进一步解释道:
“诺维萨德这个城市的人口,现在大约8万,今年年底会增加一万人,明年也就是1842年,大概增加人数不会低于这个。这增加的人数里面,有教师,有学生,有医生,这些都是奥语人士,他们有阅读需求。”
“另外城市也会有内生的奥语人士,人数也在增加,周边士绅,他们的子女没有到诺维萨德城里来,但是也有部分学习奥语,并在一两年内来到城市生活。”
“尽管现在内生的奥语人士,其数量比不上外来的,但是过个两三年,情况就会变好很多,尤其是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奥语氛围后。”
卡尔补充一句。
“他们都是报纸的需求人群,所以谈不上冲击销量。”
安娜说道:
“而且这两份报纸主打内容不一样,《多瑙周报》主要是经济、工业和生活,《多瑙周末》呢,主要是休闲,娱乐和生活。”
“你们办这份报纸的目的是什么?竟然前期可以不管赚钱都硬要办起来。”
这是瑞拿大公家的路易莎问的,她当然知道原因,不过还想验证一下。
“根本上还是经济着想,从统计数量上讲,当地说塞尔维亚语人,比说奥地利语的人要多,匈牙利语人也多过我们。”
玛利亚坐了下来,端起水,喝了一口,进一步揭示。
“但是能读写所说语言的,还是奥地利语的多,经济条件好,又能读写所说语言的,也是德意志的居多。”
大家明白了,还真是从经济层面考虑,至少基本点是经济层面。
“而我们目标是提高奥语人数比例和绝对数量,所以不会刊发那两种语言的报纸。”
这一点,都是老哈家,或者老哈家亲近的人,当然明白。
“不单单是大学里奥语教学,报纸上奥语刊印,工厂里资料也是奥语,街道上的路标路牌也是奥语。”
还有一点玛利亚·安娜公主没好意思单独拎出来说。
医院的门牌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