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放谁去都很难安心,历来北方军事优势就比南方要更明显,特别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良马、人口、盐铁等资源的地位就更加突出,而南方则更加偏重于经济、贸易。
除了朱元璋之外,历代横扫天下者多是由北方统一南方,因为北方气候相对干旱,低矮的灌木和青草逐渐代替了在南方生长的乔木,而与草类相适应的生物,便是牛羊马,衍生而来的就是大规模骑兵。
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了在身体里储存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因而他们的饭量也相对南方更大。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更加强悍的北方人慢慢出现。
而南方所面临的环境,则和北方大相径庭。多雨而潮湿的自然环境,让密林成为大地上最广阔的存在。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活跃在其中的不是高头大马,而是尾尾游鱼和体型小的鸡鸭。
南方没办法给大量马匹提供足够的食物,也没办法给他们提供足够宽阔的天地奔跑,因而南方少有强大的骑兵队伍,在和北方交手的时候,南方人就只能拿步卒对抗骑兵……
虽然现在因为火器的出现情况有了些改变,但还并不足以彻底扭转南北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如此情况谁坐镇北方统辖军政,谁就会在朝中处于一个超然的地位,就是皇帝也不敢轻动。
当然了,说的不是当下这个时代,朱元璋身为开国帝王威震天下,而且京城兵力同样是十足的精锐,不乏北方精兵强将,而且北方大帅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制衡,无论是派去的李文忠还是游离在西北的中山王徐达都是有着重要使命的。
这种事情没有信不信任这一说,讲道理常遇春的女儿已经嫁入东宫,以当今太子的特殊性可以说未来坐江山的必然是他常遇春的外孙,如此而言他根本没有造反的动机。
但在老朱的安排下该派去制衡的一个没落下,朱标也从没阻拦,这种事还谈什么信任也就不配坐上那个位置了,早晚让人坑死。
如今要是立北平为陪都,那必须派一个皇室代表过去,常遇春可以是军中大帅,但绝不能让他军政一手抓,那无异于将北方送给他当封地了。
皇室血脉稀薄,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朱标,但同样不合适,朱标现在监国观政都有人说什么天有二日时有二主了,这还去陪都坐镇成何体统,何况太子远离朝廷中枢也不现实。
至于派其他数位皇子去坐镇倒也是个办法,只不过老二老三几个年岁也不大,还远远没到就藩的时候,何况宗室藩王的危险更甚于外人。
朱标到现在也是理解为何历史上朱棣靖难之后要迁回北京了,不仅是因为他的根基在北方,也实在是不放心交给其他人,稍一不小心就又是一场奉天靖难。
北平山川险要之处,而且紧邻蒙古,若是坐镇的人起了不臣之心,只要能联合众多北方势力,那必然是动摇国家根基之难。
朱标沉默片刻后说道:“立陪都北平弊处繁多诸事难解,但儿臣依旧坚信此事利大于弊,我朝虽然开国一统了,但北方毕竟脱离中原治世许久,礼仪民风习俗偏移,儒法不兴正统不盛,长久下去必然生乱。”
“如今国都位南,政治经济文化皆汇聚于南方,南北差距日渐悬殊,从这两年的科举取士也能看出一二,儿臣以为我大明乃是天下人的大明,而非割据一方偏居一隅的南方小朝,当有穰阔四海八荒之象,岂能弃北不顾?”
朱元璋越听越满意上前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听听咱太子说的话,哈哈哈,标儿啊,咱听到你能说出这般大格局大气象的话比横扫了草原都高兴!”
“事情难怕什么,这世上就没有好办的事,如果瞧见难处就不干了,那还不如去当乞丐算了,只要确定利大于弊,那就遇事解事迎难而上就对了。”
朱元璋此时就仿佛睡醒了老虎,一扫方才的懒散,虎目明亮而锐利,一举一动慑人心魄,大步流星的走回御案后坐下笑道:
“这件事你不用管了,有爹在任谁也翻不了天,你说立北平为陪都那就立北平为陪都,咱倒要看看谁胆敢有不臣之心!”
朱标本来还在思考后续的解决方案,没想动自己老爹直接让他撤手了,不过也好朱标手上的资源确实很难完美的解决这件事,于是躬身道:“那就劳烦父皇了。”
如果是经济发展之类的事情朱标还真不太放心自己父皇,毕竟老朱确实不擅长这方面的事儿,不过要是政治军事上的事情,那这个时代还没有谁能玩过自己父皇这位千年一遇的军政天才。
后续的大概方法朱标也能猜出来一点,估计还留在朝中的勋贵们也要被打发出去了,尤其是他东宫麾下的南雄候巩昌候等人,估计徐达汤和邓愈傅友德等人也要有大变动。
“年前你替咱去趟京营犒赏士卒,这二十万精锐是重中之重,不可疏忽,至于地方驻军和边军那边也可以想办法酌情犒赏一下。”
朱标点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