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黄巾军暂时没有任何南下的举动,有东部鲜卑稳住北疆,不需要太过于担忧公孙度和许安进攻幽州。
但是这一条路,孙坚怎么可能想不到,汉庭的一种谋士又岂全都是酒囊饭袋?
现在幽州本土的守军,还有三郡乌桓却是根本无力南下驰援邺城。
因为有一个人挡住了幽州军的回防,而且不仅仅是挡住了幽州魏军和三郡乌桓的南下,还极大的威胁到了如今屯驻在青州平原郡的鞠义部。
那个人不是什么凭空冒出的人,他正是原本盘踞在幽州,人称白马将军的都义侯公孙瓒。
这一切都还要从初平二年191年说起。
公孙瓒斩杀了刘虞之后,也激起了三郡乌桓的反抗,三郡乌桓起兵要为刘虞报仇。
袁绍当时正和公孙攒僵持不下之时,与当时的乌桓峭王、鲜于辅达成了共识,引诱公孙瓒北上救援涿郡。
乌桓峭王因此和鲜于辅合兵一处,南下进攻涿郡。
公孙瓒于是领军北方,意图先剿灭了幽州的叛军,再去对抗袁绍。
公孙瓒带兵一路北上,与桓峭王、鲜于辅两人军队于鲍丘遭遇,双方爆发大战。
就在鏖战之际,麴义领大军赶到。
公孙瓒军不敌溃败,鲍丘一战,袁绍军斩首二万余级。
屡战却是屡败,公孙瓒麾下部曲也是因为连番的惨败,士气低落,军心难振,根本无力再战,最后公孙瓒只能是率领残部逃回了易县。
公孙瓒麾下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也是损失殆尽,悉数战死。
那个时候,公孙瓒已经丢失了大部分的疆域,后方也被三郡乌桓占据,还跟随着他的士兵只有万余人。
易县南临易水,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公孙瓒下令军卒在城外挖壕沟十数道环绕,并堆积土丘,高各五六丈,上筑营驻兵。
中心山丘高达十丈,其上建楼,公孙瓒自居,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呈送文书系绳引上,城内储谷数百万斛以为自保。
攒曰:“我昔驱畔胡于塞表,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袁绍数次想要进攻易县,但是最终都是无疾而终,反而折损了不少的兵将。
公孙攒以骑军扬名,但是最终却是在袁绍的手下连番遭遇败绩,最终却是在守城战上找回了面子。
袁绍后面只是令崔巨业屯兵于易县以北,警惕公孙瓒再度出兵。
从初平二年191年一直到初平六年195年的四年时间之中,公孙瓒一直没有动静,似乎真的想要在易京待上一辈子。
但是恰恰就是这个时候,公孙瓒领兵杀出。
而公孙瓒兵出易京之时,就在孙坚攻破黎阳之后的第三天。
时间之所以如此接近,自然不是什么巧合。
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
崔巨业久守易县,根本没有想到公孙瓒还会领兵出战,潜伏的绣衣使者趁乱在营中纵火。
公孙瓒亲带骑军出城进攻魏军大营,魏军猝不及防之下,被公孙瓒击破。
公孙瓒余威不减,于乱军之中,将崔巨业阵斩,守卫在易京之外的魏军由此土崩瓦解。
而后,公孙攒开始疯狂的报复和扩张。
以易县为中心辐射近百里的范围之内,大量的城邑遭到了掠夺。
不仅如此,公孙瓒裹挟了不少的壮丁,强征为兵。
如今有公孙瓒在北地,北方的三郡乌桓和幽州军确实根本不好驰援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