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身穿两层到三层的甲胄。
黄巾军如今的军侯、屯长一级的军官装备大致统一,外罩一件土黄色的战袍,黄巾军的将校常在战袍之上书写太平道内传颂的经文。
诸如“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还有便是“顺天从正,以了太平。天下大吉。”等等。
然后于最外穿一层玄铁胸甲,配裙甲一件,臂带环臂铁甲。
内穿革甲一件,或者穿戴一件锁子甲,大部分的军侯和屯长都是穿戴着革甲,而只有少部分的人是佩戴的锁子甲。
可见,这种锁子甲在黄巾军中的普及率并非是很高。
这些锁子甲,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
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的攻击,相比皮甲来说对于弓箭的防护能力更强,而且更为透气,轻便。
袁绍在发现了这些甲胄的好处之后,便立即让手下的工匠进行仿制。
锁子甲制作工艺并不难,许安是在中平五年188年之时开始命人打制,当时许安占据并州并没有多久,手下的工匠因为得到了四州黄巾军的原因因此还算是充足,当时许安下令制作锁子甲时,连一件实物都没有,还是许安在工坊之中指导着工坊内的工匠制作出了第一件锁子甲。
而后随着不断的制作和打造,锁子甲的制作在太平道的工坊之中逐渐的完善,其技艺也被工匠所掌握。
锁子甲是锦上添花,主要的防护,还是在最外层的铁札甲上,所以许安也只是匀出了一部分的工匠去制作锁子甲。
这些数年以来,产出的大部分锁子甲都装备给了黄巾军军司马、校尉一级的军官,还有便是诸如黄天使者、腾骧卫、陷阵营之类的重步兵。
和马鞍、马镫、马蹄铁等新式骑具一样,锁子甲的制作工艺保密性很差,仿制并不困难。
这些锁子甲到了袁绍的手中之后,还有有实物的情况之下,很快便被仿制了出来。
而袁绍不仅将其用在了给于将校的防护之上,还将其运用在了战马的身上。
马腹和马股的护甲用轻便的锁子甲来防护,然后在最外面罩上一层粗布制作的马衣。
马衣的颜色为黑,王朝有五德说,金木水火土,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水,五行相克。
秦是水德因从崇黑,水为坎,其色主黑,秦朝尚黑,黑中带赤。
而汉朝一直以来,有水德说、土德说,又有火德说,一直以来都较为混乱。
但是光武中兴之后,正式确立了火德说,从此汉朝的正朔便是火德,因此汉又被称之为炎汉。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汉军的旌旗和服饰多以红色为主。
而袁绍登基称帝,建立魏庭,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的原因,自诩为水德,因此崇黑。
袁绍所穿的皇帝服饰都是玄色,将校旌旗也都是统一玄色,玄色即黑里带微赤的颜色。
虽然袁绍对黄巾军一直是持鄙夷的态度,觉得黄巾军不过是一群贩夫走卒,一群乡间愚夫出身的下等人。
但是他却不得不承认,黄巾军中许多的东西都要比他们更为先进。
马衣在夏季之时,会让战马更为炎热,但是在秋冬春季之时却是可以保持战马的体温,还可以一定程度的抵御骑弓流矢,当然那抵御流矢的效果颇为有限。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当一大群批戴着马衣的战马跑动起来时,那气势拔高了数倍有余。
身穿着马衣的战马无论是作为仪仗,还是在战场之上使用都是颇为实用。
现在袁绍麾下的分出来的佩戴马衣,批挂着马甲的重甲骑兵已经有千人之众,这些重甲骑兵部队的骑士都是弓马娴熟,皆军中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许安占据着凉并两州,占据着大量的马场,有着极为优秀的战马,还有兵源。
袁绍只有幽州一州的牧场,其兵源也较差,冀州之地虽然养马者众多,善于骑马者也颇多,但是却没有凉州和并州那样尚武的风气。
袁绍征募了三郡乌桓的骑军,也从塞北的草原之上征兵,但是这些军卒肯定是不可能作为主力,而且也不可能征募颇多。
草原诸部,畏威而不怀德。
若是手中没有一支汉人骑兵去制约,那么便要承担那些乌桓人和北地人的反噬。
因此这些被征召而来的乌桓骑兵和北地骑兵袁绍都没有准许他们返回部落,也没有给与他们太好的武备,新式马具他们也没有多少的份。
高桥马鞍和马蹄铁没有给与这些骑兵,但是双脚马镫还是发放了一批给于这些草原骑兵,毕竟也要保持这些草原骑兵的战力。
制约着袁绍扩军的一是马源,二是兵源,魏庭如今并不缺乏粮草,也并不缺乏工匠。
窃取了冀州,袁绍得到了冀州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