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番话入情入理,听的孙静频频点头。
他转头看向这个以往被他有些忽视的仲子感慨地道,“不管你大兄最后是生是死,但前程肯定尽毁了,以后我们这一支的荣华还需要仲异你来继承了呀。”
孙瑜连忙拱手,脸露谦虚.....
翌日,孙静这段时间来第一次出府,往吴侯府而去.......
.....
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不仅在江东流传,也已经传到了中原。
官渡,曹军大营。
正在帐中议事的曹操突然收到了一封许都来的文书。
曹操是在四月中旬离开许都的。
曹操在四月时听闻袁绍派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因此亲自领兵来救。
在这之间,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分兵诱敌的策略,破袁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又在延津南以粮草辎重乱敌,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
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不足一个月内,曹军连连击杀这两人,大大振奋了己方军心,又狠狠搓了袁军的锐气。
同时袁军初战失利,也令袁军大为震动。
在这之后,曹操就引兵还官渡,待守袁绍主力大军前来。
现在是建安五年五月,曹操军中还有半年左右的军粮,又打了两次胜仗,所以曹操此时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曹操拆开自许都传来的文书,这封正是孙翊出征庐江当日,张昭写就的那封报送朝廷的讨李文书,
“严刺史昔为朝廷所用,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
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鯨鲵,退为先贤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
术恐惧之,或复诡说以妄朝廷。陛下所居,天下之中,海内所共仰,愿敕执事,勿复听受。”
曹操看完后,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对帐中众将言道,
“孙翊小儿,此书名为送报天子,实乃状白孤也。
书中矫言昔日严刺史之死为李术所害,但孤岂不知,李术有此为,乃其兄孙策之意也。
矫言欺孤,是其伪。诳语为先贤,是其诈。惟有最后的勿复听受,乃是其真意。
昔日孙策死,孙翊继位,众臣皆不知此小子如何,孤今知矣。乃一有小谋之辈尔。”
曹操说完,又将手中的文书看了一遍,最后脸露笑意,调侃的道,“昔日讨董,文台义冠中夏,诸君中,其之功劳最大。
后文台之子孙策声起东南,数年间遂据江东,声名不输乃父。”
“此二人者,皆为武勇之辈,一脉相承。吾之前以为孙家概出此辈尔。
不料文台之三子,比起父兄来,武功未现,这诈谋倒是先显露出来。
真是有趣。
就是不知其武功如何,庐江能平定否。”
曹操的最后一句话虽是疑问,但从他语气中却体现出,他认为孙翊平定庐江不会很轻松,甚至无法平定。
就算是能平定,耗费时日也会颇多。
李术非庸人,庐江非小郡。
况且江东还有山越叛乱。
想到孙翊是孙坚的儿子,曹操转头看向坐在诸将中的一位少年,对其问道,
“子桓,若是你为孙翊,面对江东当前乱局,你会有何举措?”
帐中诸将或为曹姓,或为夏侯姓,都是曹操亲族,因此曹操没有那么多顾虑。
少年就是曹操如今的长子曹丕。
自从建安二年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后,曹丕就成了他事实上的长子。
无论曹昂生前多么优秀,都已经逝去,曹操是个务实的人,追思曹昂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曹丕。
曹丕年岁时,就能属文。
稍大后,有逸才,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曹丕文采非凡的同时,还善骑射,好击剑。
因为曹丕表现非凡,允文允武,所以尽管今年他才14岁,曹操还是将他看作成人了。
那孙翊今年也才17罢了。
见到父亲发问,如今才14岁的曹丕也不怯场,沉思一番后答道,
“目前江东有三乱,其中以山越最为势大。
若我是孙翊,应先平山越。山越既平,首乱已除,再分兵别讨庐江李术与孙暠,这样轻重有别,主次有序,应该不难平定内乱。”
曹丕的回答令帐内许多人都点头,觉得曹丕的回答很恰当。
曹丕回答后,就看向曹操,想知道他尊敬崇拜的父亲对他的这番回答是否满意。
但看到的却是他父亲略显失望的神色。
若是治世,曹丕的平叛策略算得上极佳,但如今是大争之世,为人君者不应该只注视到内乱。
曹操问曹丕道,“山越势大,非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