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吾,也以为然  替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庐江一地不止多江河,亦多山林,孤可命军马入山林中潜藏而行,踏山路,渡泥泞,如此不过三日后可到皖城外。

江东兵马多为步兵,此次带来的一万大军中又多为丹阳精兵,山中潜行一事并不困难。”

丹阳步兵甲天下,且丹阳兵原先不少就是居住于山中的居民,除此之外,自孙策在位时,每次击败山越后,就会收纳其中青壮纳入军中。

因此一万大军中还有不少原先是山越兵,爬山,在山中分辨方向对他们来说是祖传技能,不难。

至于吕蒙担忧的另外一点,孙翊用手指着地图上的皖城旁曾江说道,“李术提前派兵在曾江设防,是想控制曾江的制水权,防止我军从曾江攻他,但岂不知这样他犯了第二个错误。”

“术于曾江设防,说明他重视这里,不容许曾江有失,如此的话孤可派一军乘楼船北入曾江,作攻击之态。

李术一定会从最近的皖城分兵去救,如此一来,除去原先曾江守兵,李术又分兵去救,皖城中还会有多少兵马吗?”

“攻敌之必救,分其皖城兵力,而李术以为我军已从曾江攻来,他必定对皖城防务掉以轻心,到时潜藏在山中的奇兵突如天降,皖城可得矣。”

听了孙翊的全盘战略后,吕蒙眼神闪动,脸上浮现欣喜之色,听君侯如此说来,此计大有可为呀。

见吕蒙一副隐有所得样子,孙翊的心中闪过窃喜,养成的快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随后孙翊又将头转向吕范,他自己思之,和吕蒙诚服并不足以让他放心,唯有吕范这个有军事经验的监军的肯定才能让他放下心来。

吕范沉思一番后,对孙翊问道,“若是李术不派出兵马增援曾江,君侯奈何?”

孙翊听后笑道,“曾江李军兵少,吾以大部军力攻之,若是李术不派兵增援,不出半日,曾江可下。

届时李术损兵折将,吾大军又兵临皖城下,再与山上奇兵合于一处,形势对我军还是大大有利的。”

“兵分正奇,楼船一军为正,山上一军为奇,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正奇之兵可依形式变化万端,正者为奇,奇者为正,这便是兵之诡道也。”

吕范听后叹服,对孙翊露出了笑容,拱手拜道,“君侯妙策,庐江可下矣。”

吕范的肯定让孙翊喜笑颜开,孙翊当机立断,作出部署来,

“子衡明日就出七千精兵乘楼船北上,子明,文向辅之,汝等一部于曾江上务必猛攻李军,诱皖城兵马来救。

孤领文珪,义封领兵三千从山林中出兵皖城,伺机而动。

此战务必一战而克,壮我军神威!”

说完后,孙翊将手中火烛倒扣在地图上,灯火瞬间熄灭,焦黑了那处城池。而蜡烛的灯油流在了城池上,似某人的鲜血般那般鲜艳。

众将顿时起身领命。

……

想起那日议事,吕范心中既有感慨又有欣慰,少主成长的速度真快,按照这个速度下去,用不了多久,孙翊就不再需要其兄长的余威庇护了。

至于孙翊那日之举有没有“图上谈兵”之嫌,吕范不以为然。

纸上谈兵数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所耻笑,但那也只是文人墨客罢了。

久在军旅的人都知道,纸上谈兵最大错的不是战略,而是赵括输了。

是他料错了自己的对手,遇上了那个战神,遇上了那个不可战胜的对手,从而使自己一败涂地。

若赵括知道对手是白起,他还会采取那等战略吗?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

数千年来,任何谋略诡计算的都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孙翊虽是第一次领兵,第一次做出兵略,但已经做到了面面俱到,知己知彼。

于他那夜破敌之策而言,这次庐江获胜的可能性很大,这就是吕范那夜支持他的理由。

但世事多变化,战事更是如此。

就算孙翊这次失败了,但其这次获得的绝对更多。

在吕范看来,庐江一战是否获胜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孙翊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统帅所必备的军事意识,有了一个兵法家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庐江郡如今更像一个试金石,让孙翊获得进一步成长的试金石。

无论输赢,只要孙翊能够成长下去,那么最后江东得到的可能是一个比孙策更为优秀的军事统帅,这对江东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于此相比,庐江郡一郡得失,无关重要。

更何况,按如今情势来看,一切都在按照孙翊的谋划下进行。

观那从皖县来的援军,大约有三千之数,想来,皖城的守军应该大部都被调出来了。

看着那犹自不知,还在列阵坚守的李军,吕范嘴角浮现微笑,

这世上,总有一些天才,让人不可捉摸呢。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