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一章 一顿饭三大碗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许敬宗笑呵呵说道:“县侯高明之处,在下也只是初窥门径而已,县侯过奖了。”

“你谦虚了。”

“不敢当。”

李义府瞅了一眼许敬宗,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敢抢着说话。

本来是自己一个拍马屁的机会竟然被许敬宗这么抢走了。

李正拍着李义府的肩膀说道:“有空和老许多请教请教,看看人家的道行。”

“县侯说的是,在下一定好好向老许学学。”

李正说完便走远,观察着修路的情况。

李义府昂首对许敬宗说道:“我在县侯还没发迹的时候就跟着泾阳县侯了,县侯脾气古怪,你要小心应付才是。”

“是吗?”许敬宗小声说道:“还请李兄请教。”

清了清自己的嗓子,李义府对许敬宗说道:“其实你刚刚已经得罪县侯,你竟然还尤为自知。”

许敬宗的神情凛然,“多谢李兄告知。”

李义府笑着说道:“你别看县侯平易近人,其实得罪县侯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要自作聪明了。”

许敬宗连连点头,“李兄教训得是。”

李义府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如今还在打路基,好在这些日子没有下雨。

修路的时候地上不能有明水,地面的上水一定要处理干净。

有比较湿的地方也要换土充填。

这里有一部分都是泾阳第一次修路的时候干活的村民。

他们多多少少有一些经验。

李正看着打地基的情况。

一个巨大的石磨,用来压路,把路压实压平。

坚实的路基决定一条路的寿命。

村民们觉得修路的要求有些太高了,又要压路又要换土充填。

老村长对李正说道:“正儿啊,你能省就省点,这一天功夫你花的钱,咱们村子的人一辈子都挣不够。”

李正对老村长说道:“村长爷爷放心,这钱我能挣回来。”

老村长的神情还是有些担忧,“村子里的叔叔婶婶们心里都七上八下的,就怕这钱白花了。”

“村长放心,这钱不白花。”

老村长点头拍了拍李正的肩膀,“也是,村子里的叔叔婶婶们没读过书,他们没有什么眼界,以后咱们村的孩子都要读书识字,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读书。”

突然觉得老村长还挺开明的,知道读书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能吃饱饭不容易的年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连吃饱饭都要用尽全力,谁又会去想着读书识字。

李正说道:“村长爷爷,我最近又给咱们村的书院找了一个老师。”

老村长笑呵呵说道:“就是你小子不急着找媳妇。”

“我还小。”李正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老村长又说道:“正儿啊,村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你有出息,可你好歹给你家留个后,知道了吗?”

“知道,知道。”李正使劲点头。

“如果有一日你出了什么事情,咱们全村上下也可以有个挂念,早日留个后。”

“老村长说得对,偏僻入里。”

看李正一脸认真的模样,老村长说道:“老头我去看看村子里的田地如何了?”

有时候想想老村长的话,也是挺有道理的。

若是在当年战乱时期,这番话简直就是人生哲理。

可现在是太平年间,李世民不至于现在就剁了自己。

这条连接泾阳和长安的路一定要修得比官道要好。

这样才有竞争力,路在脚下,所有的生意都绕不开运输这个条件。

尤其是在这个年代,运输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太平年间,谁掌握了运输线。

谁就可以吃第一口螃蟹。

在李世民还没意识到运输线的重要性之前。

有把握利用运输线大挣一笔。

回到自己的家中,李正从田地里摘了一篮子辣椒。

经过一个冬季的大棚培养,两个月过去了,辣椒的长势非常喜人。

回到自己的房间,李正开始做自制老干妈。

辣椒,芝麻,豆豉,生姜,蒜……

大牛帮着打下手。

把猪油在锅里烧化,把辣椒,芝麻,蒜,一样又一样地炒香。

直到辣椒出了红油。

用的是一种牛角小辣椒。

这种辣椒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香。

虽说品质算不上好,主要还是长安的土壤和大棚种植的关系。

辣味不算特别地辣,勉强也够用了。

把炒好的辣椒油放入陶碗中,大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