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些事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可实际……深谋远虑的李世民却已洞见到了。
李世民随即一笑道:“陈正泰乃陈家的家主,而……这关外之地……既赐予了陈氏,那么就将这些世族,交给陈家去处置吧。正泰乃是朕婿,他的儿子,乃是朕的外孙,算起来,也是朕的骨血。朕要做的,不是让朝廷去管理什么高昌,而是确保陈氏在关外独断的地位即可,陈氏便是朕在关外的州牧,让他们像管理羊群一样,牧守关外的世族,亦无不可。”
李靖忙道:“臣万死之罪,竟是妄言。”
李靖听完李世民的一番话,便大抵明白了李世民的思路了。关内关外,其实已经渐渐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平衡之下,任何人妄图打破,都可能遭来天下大乱的危险。这就如李世民当初不敢轻易对世族动手一般,也是有这样的疑虑。
而关外之地,既然世族们开始聚居,这所有的世族里,陈氏和皇族最亲,那么李唐只需确保陈氏在这里头的绝对地位,遏制住那些世族就可以了。
其他事,能少去管就少管,越管麻烦就越多。
“卿家无罪。”李世民深深的看了一眼李靖,他面露微笑,显然对于李靖的印象好了几分。说到底,人家李靖所虑也是为了李唐着想罢了!
而后,李世民又道:“所以,但凡陈正泰有什么奏请,关于他如何处置高昌,又请谁为高昌的郡守,朝廷看都不需看,直接同意便是了。总而言之,关内之地,行王道;而关外之地,奉老庄之学,无为而治,这才是天下安定的根本。”
一直默默在一旁待伺的张千忙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瞪他一眼,却也没说什么,而后饶有兴趣地看着桌案的另一个奏本道:“朕倒想看看,侯卿家奏来,要说什么。”
说着,他兴冲冲的拿起奏本打开,只是一看之下,随即脸色变得有几分不悦!
接着语气清冷地道:“这侯卿家,立功心切,也没什么不可。只是……他还是太急了。”
李靖诧异,其实李靖对于侯君集的印象并不好,侯君集论起来,当初乃是李靖的半个弟子,是李靖带着他学习兵法的。
原本这一对师徒,也算是一桩美谈。
可哪里知道,这侯君集在学习了兵法之后,居然奏李世民,预告李靖谋反。
侯君集的理由非常搞笑,他说李靖教授自己兵法的时候,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这是故意藏私,显然李靖肯定要谋反。
李世民听后,便下了一道旨意,责备李靖。
李靖得了责备的诏书,是一脸懵逼的。
卧槽,这狗东西他恩将仇报。
于是李靖连忙为自己辩解,告诉李世民:“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
李靖其实是个老实人,若不是被侯君集咬了一口,是断然不会反咬回去的。
自此之后,李靖和侯君集便不再来往了,彻底和侯君集反目。
可哪里想到,李世民虽然没有因为侯君集的诬告,而治李靖大罪。
可也没有因为李靖的反告,而收拾侯君集,反而让侯君集做了吏部尚书。
李靖能不憋屈吗?
自己混了这么多年,才是兵部尚书,就不说自己开国的功劳了,论起来,那侯君集还是自己半个弟子呢。可结果呢,这个可恨无耻的侯君集现在居然爬到了自己的头。
六部之中,兵部虽然非常重要,可任谁都清楚,兵部不过是掌兵,而吏部却可以提拔和罢黜百官,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之中,吏部尚书是比兵部尚书高了半个档次的。
李靖每逢听到陛下提到侯君集,心里便窝火,他一直觉得自己该老成持重,因而即便被侯君集在后来各种污蔑,也不再在侯君集的事说什么话了。
可现在陛下又提起了侯君集,而且陛下很是不悦的反应,李靖便忍不住道:“陛下,不知发生了何事?”
李世民便皱着眉头道:“侯君集言,高昌所谓的乞降,定为诈降。为了防范于未然,他自请带兵前往高昌镇守,以防生变。”
这显然是侯君集不死心了。
总觉得自己该去做点什么。
而李靖对此,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侯君集这个人,心胸狭隘,容不得其他的有功之臣,自己却又立功心切,希望自己能够压住其他功臣一头,这没有功劳也要创造出功劳,本来就是他性情。
于是李靖道:“请陛下立即召回侯君集,高昌的事,既已尘埃落定,再让侯君集进兵,已是无益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认同地道:“兵部下书,召他回来吧。他终究乃是太年轻了,过于鲁莽了。”
李靖心里忍不住吐槽,此人也叫鲁莽?此人就是中山狼,陛下的眼睛,该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