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9章终极王者下
放二战这年头,7那机动性完全可以说是大写的两个字:无敌。
在德国佬的虎王还在使用700马力发动机的时候,和其一个吨位同等重量的7,就已经用上了最大输出功率高达1250匹马力的发动机。
试问德国佬要是知道还有这事儿之后会咋想?
呃,震撼德棍一整年还是怎么着?
随他去吧,反正马拉申科觉得这事儿吧指定是能把德国佬吓尿裤子的,几乎快要两倍于虎王的最大马力输出听上去确实够惊悚,尤其是这事儿发生在敌人身上的时候,不是吗?
动力系统很强固然是件好事,但比起这个,马拉申科其实还是更在乎7内在的更多东西,很多外表看不到的东西其实才是提升坦克战力的关键,就和发动机一样。
“装甲很不错,机动性也超强,那么火力方面呢?我想这大概是最关键也是你最引以为傲的吧?我说的对吗?沙什穆林同志。”
的确如马拉申科所言这般,沙什穆林故意把最关键重要的火力属性留到最后去讲,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有“最强的优点要留到最后压轴出场”这样的想法的。对于熟知7的马拉申科来说,这样的事其实并不难以猜到。
被马拉申科一语说中了小心思的沙什穆林多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有一说一,自己最自豪之处确实也就是这260原型车强大、具有突破性的火力了,甚至比装上了超强发动机之后的机动性还要更加值得吹嘘。
“被您说中了,将军同志,事实也确实如此。”
带着马拉申科一路绕到了坦克正前方、站在箭簇型的车体首上装甲板一旁,仰头看着头顶上高悬的那门又粗又壮超大管子主炮的沙什穆林,不论是眼神中亦或是话语间都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之情。
“红海军的同志们帮人帮到底、好事做到底,不光为我们提供了一台超强的适配发动机原型,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同样强大的主炮,就是这个,130毫米的驱逐舰舰炮。”
舰炮上车,这是个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苏联红军当中的经典议题,实际操作的例子倒也确实不少。
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100坦克歼击车,这玩意儿用早期重型坦克的底盘直接扛起了130毫米驱逐舰舰炮。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是试验性工程车等原因,实际建造完成的100原型车并不算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缺点很多。
比如说车体臃肿庞大,无炮塔的全封闭战斗室再加上这门沉重的130毫米舰炮,使得这玩意儿的实际火力反应表现比预想中还要差。
“一炮遮百丑”这话说的是没错,但100这玩意儿何止是百丑,浑身上下除了这门炮确实够强以外,剩下的几乎就没有一处是令人满意的,纵使这门炮再怎么牛逼却也依旧遮不住这么多的优点。
所以理所应当的,100在造完了原型车并进行了几轮测试、收集完了测试数据之后,很快就被请进了博物馆里当做苏联装甲车辆发展史的一个见证品。
整个项目到这儿也就算完事了,往后再也没被提起过。不过在其身上所积攒下的有关130毫米舰炮上车经验,却是对后续未来的红军装甲车辆起到了很好的探路和参考效果,甚至于就连7的武器系统设计也从中受益颇多、借鉴了不少。
“基于100的失败经验,并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德国佬对大口径主炮的上车经验,就是那个128毫米主炮的猎虎。我们对260工程的武器系统进行了诸多优化升级与革新设计,重点是要加强这门笨重主炮的灵活性,100当初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个。”
不急于介绍这门主炮到底有多火力强劲的沙什穆林,选择先讲清楚主炮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了哪些弯路,这话倒是确实引起了马拉申科的兴趣。
“等等,我要是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说是说这门主炮,或者说装备这门主炮的巨大炮塔拥有高度的灵活性,实战火力反应速度很好,是这个意思吗?”
整个武器系统的实战反应灵活性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挺复杂的一件事,这其中是要讲体系,而不是说主炮轻了一些、火控系统改良了一点就能搞定的事。
主炮、火控、方向机、高低机、甚至还可以把光学观瞄的人机功效也算进来,能把这些关键要素全都做到强大,那才能真正是说这个武器系统的实战反应灵活性做到了很高。
如若不然的话,木桶效应的道理大家都懂,决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块。以上这些关键要素里要是有一环没跟上、出了岔子,那么整个武器系统的实战反应灵活性就会大打折扣,即便做的最好的那项再怎么强力都于事无补、属实白搭。
举个例子,假如260工程原型车的方向机和高低机都不错、速度很快,主炮本身对炮塔的适配和体积缩小等方面也都做的没问题,但唯独就是光学观瞄系统的人机功效做的不到位。
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