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他的了解,明朝的宗室虽然被当成猪来养,但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最开始藩王作用还是相当大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的时候,为了起到藩屏宗室的目的,给予了各藩王一定的军权,每个王府有三个不等的护卫。
明初藩王经常与将领一道率兵打仗。比如秦王朱樉与平羌将军宁正一起攻打西番,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与傅友德、王弼等人一道领兵出塞攻打蒙元,楚王朱桢和湘王朱柏与周德兴、汤和等人一道领兵攻打诸洞蛮夷,齐王前往边境跟燕王练兵,辽王、宁王数度出征作战等等。
不过后来朱允炆上台开始削藩,往死里削,削的朱棣被迫造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外地藩王造反成功的王爷,也侧面说明朱允炆是个昏君,以一国之力打不过区区藩王。
后来朱棣上台,害怕别的藩王学他,就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不过不同于朱允炆的暴力削藩,朱棣是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慢慢慢来,仅仅只是削弱藩王的军权,行政权,但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也就是当猪养,后来他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也继续推行这一政策,搞得大部分的藩王都没了军权。
只是没想到,唐王府的军权居然没有完全解除,居然还有一个护卫的兵马。
“那南阳中护卫有多少兵马?“
“明面上一千二百人!”
“实际上呢?”
“大概五六百人把!”
听到这个数字,朱聿键顿时就蔫了,这五六百人顶个屁用啊。
随后,张书堂就跟他解释了这南阳中护卫的情况。
一代唐王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十三弟,因为年纪太小,直到永乐六年才就藩南阳,南阳中护卫也就成了唐藩的护卫军,编制八千人。
而他的儿子也就是二代唐王朱琼烃,自小就生活在南京城,很受朱棣的喜爱,而且比朱瞻基小六岁,可以说自小和朱瞻基一起长大,关系非常要好。
所以在朱瞻基上台后,只是将这八千人的护卫军,恢复到五千六百人的常规水平,也就是一个普通卫所的兵力。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正德年间,南阳中护卫一直到保持着这个规模,但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在甘肃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叛乱,连续的藩王叛乱引发朝廷对藩王护卫的担忧。
于是,少量还保有军权的藩王,迎来了新一轮的削藩,其中就包括唐藩。
南阳中护卫的五个千户所,削减到两个千户所,纸面兵力就剩下两千三百二十人了。
而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为了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跟朝臣吵了十几年的架,最后万历皇帝认输,封朱常洵为福王,为了弥补朱常洵,给他的待遇远超其他藩王,光是田地就赐予了足足四万顷,也就是四百万亩。
此外,为了朱常洵的安全着想,万历皇帝想把河南卫以及汝州卫变成福王的护卫,但被群臣激烈反对,认为此举有损地方安全,万历皇帝只好瞄准了其他藩王,诸如还有少量军权的秦王,周王,晋王,唐王等。
于是,本就只剩下两个千户所的南阳中护卫,又被对半砍,每个千户所划拨五个百户所出来,调拨给福王作为护卫军。
如此一来,南阳中护卫的纸面兵力,就只剩下十个百户所,一共一千一百二十人了,加上一些匠户之类的,差不多一千二百人。
但这只是纸面上的,现在已经到了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崩溃,军户逃亡的情况十分严重,南阳中护卫虽然是藩王护卫军,但管理模式和普通卫所差不多,也存在大量逃亡的情况,实际上的兵力只剩下不到一半了。
尽管如此,但这对朱聿键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乱世什么最重要,一是钱,二是兵。
诸如左良玉这等大军头,后期跟农民军作战屡次率先逃跑,卖了不知道多少督师,巡抚,总督,可最后打了败仗崇祯皇帝只能处置那些文官,奈何不了左良玉,无非就是他手中有一支绝对忠于他,敢与违抗圣旨跟朝廷对抗的军队。
现在朱聿键算是有钱人了,不说后续接着当文抄公,单单是手头的一千两银子,外加张三他们那个杀手团伙埋藏起来的近六千两银子,足够潇洒大半辈子。
但问题是,安全没有保障,朱器塽他们既然已经动了杀心,就绝不会罢手。
他们一心想要承袭唐王之位,自己这个世孙的身份,便是他们继承王位最大的阻碍,所以他们必然还会再找机会下手。
昨晚的爆炸,确实让自己有了足够的关注度,他们短期内不敢动手,但等到这件事情过去,大家不再继续关注了,他们肯定会再度袭来,就像后世的打击报复一般也得等到舆情热度退下去一样。
如果能将王府军权掌控在手中,就多了一层保障,哪怕军队不多,但对付的毕竟不是大规模的正规军。
“张叔,现在护卫军的情况如何,都是谁在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