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2年11月20日,一支数十人的队伍正行走在瓦河以北的广阔原野上。
在这里,已经有了零星的东岸垦殖者在进行拓荒工作了。他们都是半兵半民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其中既有正规军的退伍老兵,也有参加过安国军、保国军等政府雇佣军的转正非国民。他们大概有千余人得样子,装备着政府配发的旧武器,有战斗技能,意志坚定、经验丰富,是最好的越境垦殖拓荒者。
王志杰在其中一个据点停留了下来。这里是一个军事哨所,七八户移民围绕着哨所建起了自己的居所,开辟了一些土地,种着土豆和蔬菜。哨所内没有职业军人驻守,全靠这七八户移民打理各类事务,甚至还兼职邮差工作。
哨所后面打着一口井,可能是陆军部投资建成的,井口很宽,井很深,供哨所附近的移民生活及农业用水所需。王志杰对这口井非常感兴趣,这里因为地处交通节点的关系,因此远离河流,生活及生产用水全靠打井。而井里面的水很充沛,这充分说明这边整体上是不缺水的,虽然西班牙人一直没有开发这边。
“一个地区的水量多寡,首先决定于雨雪形式的大气降水的数量。一部分降水立刻蒸发掉,另一部分流走,还有一部分渗进土里,后来以泉水形式返回地表径流系统。渗进土里的水量,部分取决于植被和气候,但最重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即土表地层的透水性越高,渗进土里的水量越多,流走和蒸发的水量越小。”王志杰指着这口井,对自己带的学生们说道:“农业是一项非常耗水的生产活动,小麦、土豆、苜蓿等农作物都是‘吃水’大户。这在湿润地区还罢了,但若是在缺乏地表径流的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灌溉用水就只能靠抽取地下水来解决了。”
“中央谷地的南段还好,整体上降水较为丰富,河流及支流也很多。除了少数地方——比如眼前这块土地——较为缺水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发展大规模农业和畜牧业的条件。但从南段向北,降水就慢慢减少了。中段还勉强可以,降水整体上不少,但局部地区较为干旱,需要修建大量的引水渠和灌溉系统。北段就比较差劲了,降水有点水,河流也不多,必须施以人工改造,才有可能发展出一定规模地农业出来。”王志杰继续说道:“而这,也正是我向你们说这井的事情的最主要原因。未来我们一旦殖民到中央谷地的中段和北段地区,那么利用陆地水(地下水)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不然怕是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
“是的,老师。根据陆军部的探险报告,中央谷地北部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煤矿、铜矿是大宗。沙漠里还有数量惊人的硝石,这又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当然沙漠我们可以暂时不用考虑,那里取水太难了,但那些铜矿、煤矿产区的开发却不能放弃,这些工业活动也都是需要水的,没有地下水确实很困难。”一位满脸青春痘的男生附和道。
“小林,你说得很不错。对于那些矿产区的开发,实际上地质部、煤炭部也很关心,并派遣联合探险队对其进行过多次探查。你们的两位师兄也有幸与会,回来后和我谈了谈那边的具体情况,总体而言还比较乐观。”王志杰回应道:“那里有大量的潜水层,如果我们正式夺取了那片土地,并拥有足够的设备的话,抽取地下水并不是问题。”
所谓潜水层,其实就是水向土层渗透,然后遇到各种透水、不透水的土层、岩石层,部分水被滞留后,部分水继续下渗,直到遇到完全不透水的石层,然后深藏地下。毫无疑问,这些水都是好水,非常清洁,因为经历了在土层中长时间的过滤。
陆军部、地质部、煤炭部在过去五年间,就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央谷地的北段。他们发现,在那些看起来有点干燥的土地下方,往往存在着大量潜水层。这些深层好水浮在不透水的岩石凹层上方,数量很大。在夏秋降水较多的季节时,因为大量雨水从临近地区汇流过来的缘故,潜水水位上涨很快。地址部的人当时依靠简陋的装备打了一口小井,结果发现井水水位比去年春天同一地区的另一口水井高了很多,且基本上都是好水,这令他们十分欣喜。
另外多说一句,因为在丘布特河、芦荡河、宝兴河等干旱地区多年经营的关系,东岸人现在对于野外找水、打井基本上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对地下水的分布、构成及流动方式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比起西班牙人不知道强了多少。
比如,去年发表在内部受控刊物上的自流井理论,就是系统研究了古代人民发现的一些现象,以及现代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后的集大成者。这个理论指出集聚在垫层和盖层(不透水岩层)间的地下水,因为聚水的不透水岩层在某个地方露出地面,而有水自动溢出,形成自流井洼地。
这篇论文一出,立刻得到了地质、农业、工业及军队系统的称赞。他们在外找水时,从此脱离了靠经验碰运气的原始法子,从此有了理论指导,可以更有效率、更精准地找水。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