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二章 商业集团(一)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以轮船、铁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设施的创办,以及鄞县、定海、上虞三个核心城市商业的拓展,构成了宁绍商业前所未有的盛景。如果说宁波已经初具气象的轻工业是对本土工业图像的拙朴描摹,那么宁绍的商业发展,则是宁绍人自古以来经商传统的具现回归。”

“……宁波自古以来经商之风就很繁盛,茶叶、丝绸、棉布、竹器、稻米就行销各地,素来是国之财赋重地。东岸入主宁波,解民于倒悬之后,大量来自东岸本土及南洋的商品涌入本地,但传统的宁波商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凭借固有的优势与精明强干的经营风格,积极从事对外贸易,利用多种渠道与清国、顺国、日本、朝鲜乃至荷兰做生意,抗衡外洋商品涌入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宁绍本地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里程。在这个过程中,宁波商人集团开始凝聚、崛起,其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已经成了远东地面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欧陆低地地区的荷兰人非常类似。”

以上是宁波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报,同时也是政府机关报的《宁波周报》第二版的内容。该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并查阅了许多资料后,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宁波商人集团在这几十年里的发展历程。

与曾经经历无数动乱,打成了一片白地的山东不同,宁波地区从明末以来就没遭过什么灾,人民生活安定,商业繁华。而且当东岸大军打进宁波的时候,当地士绅也两极分化,部分坚决抵抗,部分与东岸人合作。抵抗的自然灰飞烟灭,死无葬身之地,合作的嘛这几十年来当真是赚了大便宜了。尤其是那些搭上了台湾银行顺风车,与他们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现在哪个不是腰缠万贯的豪商巨贾?定海县乡下那一连串占地极广、耗资巨大的宅院,便是这些大商人们的置业之所,一点不比广州城内外的那些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们的大屋差。

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崛起的宁波商人集团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渐渐大了起来,并且在一系列的事务中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谁让南方开拓队政府负担较大,经常向这些商人们筹款呢?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商人们出了钱,自然也是要名望和社会地位的,然后还有一些倾向于他们的政策。

宁波商人集团成功地融入东岸经济体系——当然也有仇视他们的人认为是成功洗白,因为当初很多商人还秘密与清国有联系——应该可以算是东岸海外殖民地统治的一个经典案例,即东岸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统治海外殖民地。同文同种的宁绍殖民地可以这么做,那么未来在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也可以如此照搬吗?还需不需要打破当地原来的社会体系呢?怎么样做成本才最低,收益才最高?这是一个值得东岸政府有关部门探讨的问题。

“宁波,现在起势的苗头越来越明显了。”在寸土寸金的定海港商业区吃完一屉小笼包,东岸日本公司总经理姜云帆放下了手里的报纸,感慨地说道。

姜云帆也在远东地区工作了很长时间了,曾经长期在烟台生活的他来到宁波后,立刻感觉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氛围。如果说登莱百姓坚忍、刚毅,做事一板一眼,是上好的兵员和干部来源的话,那么宁绍当地人民灵活多变的风格,则令他几乎以为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只能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环境确实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

“走吧,去市面上看看。东岸日本公司要更好地开拓日本市场,那么就要想办法扩大商品种类,将更多的东西卖过去。否则,光靠那老三样,前景都能看得到头,没什么意思。”付完账后,姜云帆大手一摆,带着两三个随从下了茶楼,走到了大街上。

这是一条典型的商业街,主营对外贸易,各色人等都有。这并不是开玩笑,你从服饰、发型就能看得出来,有短发的东岸人,有留着发髻的传统汉人,有朝鲜人,有日本人,有欧洲人,甚至就连脑后拖着辫子的清国人都有,可见这座港口城市的繁华。

大街上几乎没有从事零售业务的商店,全是主营批发业务的专业行栈,如盐行、茶行、皮行、药材行、粮食行、棉花行、油行、纸行等等。这些行栈本身并不拥有生产基地,即他们都是所谓的牙行,但能量极大,基本垄断了某地甚至整个宁绍的某一种商品的贸易,而这其实也是本地宁波商人们进行原始积累的最主要途径。

姜云帆对这些牙行的本事认识得非常清楚,正如本地人所说的“不经花行而进行的买卖相当艰难”,这些贸易行栈发展至今,已经不再单纯地是做中介业务了,而是拓展了更多的经济职能。比如,行栈可以代为外来客商提供信用保证和交易保证,可以充当公证人,可以代办运送及储存业务,可以提供重要的商业信息,甚至还可以为客商提供生活服务、代缴税款服务等等,总之他们已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经纪人角色,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了。

姜云帆在烟台任职时就协助过东岸巨无霸粮食企业国家储备粮库在宁波采买粮食的业务,当时宁波当地的几家粮食行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