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四章 海外利益(六)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方不远处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那些学生因为营养还不错的缘故,无论男女长得都很结实,看着就令人欣喜。

至于他现在所在的茶馆,名为晚村茶馆,东主是前明名士吕留良的后人。吕家主干目前在台州辅佐鲁王,但也有一些支族偏房对鲁王不甚看好,远渡重洋来到东岸讨生活。而眼前这个在哈吉港开茶馆的吕家后人,说起来也是比较神奇了,只能归结于其喜爱四处游历、体验不同的文化罢了。

晚村茶馆门前挂着一副雕刻好的楹联,正是“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句在清朝历史上曾引起文字狱的对联。不过在哈吉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别说这副对联了,你就是挂上骂爱新觉罗氏十八代祖宗的诗句又如何,谁管你啊!

当然吕家在哈吉港也不仅仅是开茶馆,事实上他们家族在这人虽然只有区区十余人,但也雇佣人手经营一些商品买卖生意,同时还在城内私人出资办了一所蒙学,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牛逼得不行。

吴翼飞曾经给这所学校送过许可证,知道这里大概有不到二十个学生,教学内容与中国古代没太大区别,总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让人看了啧啧称奇。如果再考虑到前来读书的多是贪图便宜(无需学费)的“獐头鼠目”的本地转正非国民之子,那就更是让吴翼飞感到啼笑皆非了。

不过人家这个吕氏小学客观上也在帮政府进行着同化工作,教出来的学生别的不说,至少识文断字不是?那就可以了,至少可以从事不少工作了,说起来也是有功劳的。再说了,哈吉港的人口越来越多,几达七八千之众,而且生活安定,今后每年适龄入学儿童只会越来越多,但小学却只有三所(即政府公办的哈吉完小,以及道教总会资助开办的两所小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吕家愿意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对政府而言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司令,哈吉建县怕是还得往后挪一挪。本土那帮大老爷们现在钱袋子空空,建了县就得派人派钱。这派人还好说,左右不过是一些干部罢了,这年头啥都不缺,就是不缺愿意当官的人,可这派钱可就难了。哈吉港面积不小,人口也不少,一旦建县,每年势必要增拨很大一笔资金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这一点怕是很多人不乐意,千方百计想着往后拖呢。”一位下属小心翼翼地给吴翼飞点了一根卷烟,然后说道:“与其指望国家开拓总局那帮掉进钱眼里的家伙,咱还不如指望那帮牛鼻子老道呢,他们可有钱着呢,而且对这传播信仰的事情也比较感兴趣,哈吉的建设,还是得靠他们哟。”

吴翼飞和他的几个下属都是佛教信徒,因此对道教总会的敬畏并不如一般人那么强。不过他们也承认,道教在东岸国教的地位稳如泰山,每年收到的政府拨款和民间捐赠数目吓死人,因此可以财大气粗地在各地传播信仰,甚至就连偏远的第乌岛、吉布提和哈吉港也不例外。

克里米亚汗国对东岸非常友好,给予东岸人的特权也非常多。比如东岸人在与西班牙、葡萄牙王国谈判时需要花费极大精力才能谈成的宗教自由权——比如东岸商人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经商居留时,可以参加道教的宗教仪式,这一点在天主教国家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克里米亚人几乎没怎么思考就很大方地同意了。之所以如此,大概也和这个国家本身的信仰就不是很坚固有关吧,这些游牧民族的后裔,现在虽然归化了绿教,但公然饮酒等违反戒律的事情一大堆,平时也很少参加宗教活动,你能指望他们有多虔诚?

如今的哈吉港,道观的数量那真是太多了,足有七八个之多。信徒数量更是庞大,每年三清圣诞的时候,各道观门口的香炉燃起的香烟能让人觉得似乎正在爆发一场火灾。信奉道教的人除了东岸国民外,还有很多逃亡来的波兰、乌克兰奴隶,甚至就连乡间放牧的鞑靼人都有不少信仰了道教,成了天尊的信徒,虽然这引起了绿教毛拉们的一些不满。

总而言之,如今道教在哈吉港的地位非常崇高,各个道观的财政也非常宽裕,因此他们狠自然地就承担了相当的社会义务,比如捐资助学、兴办医院、赈灾救难、劝人向善等等,总之是社会重要的稳定器,非常受地方官员的欢迎。

“嘿嘿,是这个理,哈吉建县怕是还得拖个几年,根子还是因为没钱。”吴翼飞抽了两口烟,笑着说道:“对了,老三,咱们警备队现在归葡萄牙那边领导了,毛君毛司令前阵子还写信来问我,俄罗斯人最近有无大战的迹象,你觉得我该怎么回复他?”

“俄罗斯人要发动战争的消息大概是无人不知了吧?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向毛司令表明了吧,这仗是不可避免的了。今年不打,明年也得打,俄罗斯人想在暖水地带获得港口都快想疯了。现在第聂伯河入海口掌握在克里米亚汗国手里,顿河入海口掌握在奥斯曼军队手里。他们费尽心机吃下东乌克兰,却连一寸海岸线都没,这叫他们如何甘心?这仗啊,几乎是必打的,且俄国人现在的举动也表明他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