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三甲板战列舰上。话说自从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人搞出含锌量40%的黄铜之后,铁岭特钢厂立刻便接到了与其合作,进行小规模试生产的行政命令。该厂反应也很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了一些冶炼这种黄铜合金用的坩埚,然后铸造了两整块铜合金锭。
随后,这种铜锭被用平板轨道车运往了就在旁边的西部轧钢厂——原西部锻压厂、轧钢厂、铁岭特钢轧制车间已被合并成了一家大型企业,即西部轧钢厂,该厂与铁岭特钢、铁岭矿务局、第一重型机械厂、铁岭锅炉厂等企业组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相对于17世纪可怜的钢铁产量而言)的煤钢联合体,是东岸工业力量的源泉——然后统一轧制成了大块的薄板。这些薄板中的一部分被拿去做各种实验,比如生产各种零部件以检测性能,比如打制铜器看市场反应等等,而剩下的一部分则被拿到了镇海造船厂的干船坞内,打算安装、固定在“东岸人”号战列舰的船底,以取代以前那种昂贵、沉重的纯铜薄板。
此时黄铜薄板的安装已近尾声。镇海造船厂的副总工程师踩着船坞内湿滑泥泞的地表,在仔细检查完毕“东岸人”号的船底后,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在他看来,有了这种相对廉价的新型黄铜合金覆盖船底外壳,以后舰船出海后维护保养的工作量也可以大大减少,海蛆什么的至少短时间内与该船绝缘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划算的。
以后等到铁岭特钢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同时生产规模上来,使得这种被称为“战舰黄铜”的合金的生产成本再一次降低后,就真的可以考虑给那些重要的战列舰都安上这种东西了,因为真的可以节省很多平日里的维护保养费用,缺点则是一次性投资较大,就看上头与海军部舍不舍得了。
“东岸人”号的铁锚这次也做了特殊处理,这多少带有试验性质,并不具备推广意义,因为给它做的是镀锌处理。而说到镀锌,其实东岸目前的技术是很不成熟的,因为他们只是“野蛮”地将熔融的锌镀在铁锚上,既没有助熔剂,也没有电镀技术,因此效果很不理想。不过考虑到这仅仅是一个实验,因此也能勉强接受了。
如果这种镀锌铁锚在未来的实验中能够达到大伙对它的期待时,那么下一步研究新的、实用的镀锌工艺,开发出一系列的镀锌产品(如镀锌铁丝网、镀锌板、镀锌铁栅栏等等),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提是技术真的能够实用并且足够廉价,否则也是很难推广起来的。
而除了船底覆板、镀锌铁锚等新技术之外,“东岸人”号三甲板战列舰武器库内存放的一些火枪也颇有些不同,因为这同样是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
得益于基础工业的进步,东岸这两年的军事装备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良好的市场销售形势下,大鱼河、北方两大军工生产集团利用贸易得来的巨额利润,在正常上缴利税的同时,也开始逐步汰换旧式机器和技术,使得整体的生产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首先,在目前东岸军队自用的武器装备中,除了少许傻大黑粗的家伙(如铁锚等)之外,绝大多数金属制品已经由熟铁过度到了低碳钢的阶段。特别是在如今陆军主力部队大规模换装了使用米尼弹的线膛枪之后,原本使用广泛的熟练枪管已经再不见踪影,除了生产供出口用的滑膛枪时会用到外,大部分时候两大军工企业都在生产低碳钢制造的火枪枪管。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无论是枪支的性能还是使用寿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成本也未必就真的提高了很多。
加工枪管、拉制膛线的刀头材料基本都是在小坩埚中冶炼的特种锰钢合金,这种材料大约是东岸机加工行业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金材料了,就像锰铁在蒸汽机气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一样。
而在此之前,东岸机械加工行业中使用最多的切削工具还是普通碳钢材料的。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切削工具,在切削速度超过每分钟约12米时,并不具有经济的工作寿命,损坏率极高,而且加工精度也不够稳定,质量也很成问题,这些因素无疑都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不过在使用锰钢切削工具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锰钢切削工具属于自硬化工具(即空气硬化工具),减少了热处理的不确定性,使得容许的切削加工速度上限从12米提高了20米,这可谓是一个机器巨大的进步。尤其还是基础行业的进步,对于整个工业生产体系的好处不言而喻,属于怎么拔高其重要性也不为过的。
当然如果我们继续往这种锰钢合金中添加钨、铬、钒等金属元素的话,毫无疑问有很大可能研究出新一代的切削工具,继续将切削加工速度从20米提高到每分钟接近40米的样子。不过上述三种元素东岸人甚至目前都无法在实验室中还原,更别提实用化了,因此所谓的“高速钢”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是没有戏了,东岸人能玩好刚刚实用化的锰钢就不错了,想太多无益。
更何况,即便真的走了逆天的狗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