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三章 山*東地震(四)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济一部分;而如果他爱惜羽毛、不愿为此承担可能会有的政敌攻讦的话,那么估计他就会袖手旁观了,甚至理由都是现成的,即登莱地区刚刚从持续数年的旱灾中恢复过来,存粮有限,且欠了一屁股债,实在没有余裕赈济外来灾民。

胶州城的军政官员们此时也在看着梁向俭,他如果表露出某种倾向,那么他们下一步就会按照响应的步骤开始准备,或开仓放粮,或扎紧篱笆,一切就看上头的意思了。而梁向俭也没让大家等太久,8月20日,在已有零星西四府灾民抵达东岸控制区的消息传来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迅速恢复地方秩序,对被地震及次生水灾灾害破坏的农田水利进行整饬,整饬完一块地方立刻补种粮食,尤其是那种短生长期的玉米、土豆、红薯、豆子等等,能补种多少是多少,兴许到最后救命的就是这些杂粮呢。

当然了,梁向俭这么做,也是经历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觉得此番郯城地震虽然惨烈,地方秩序已然崩溃,但前面数年东岸方面已经收拢了三四十万山*東灾民了,这次地震灾害,他估计能够收拢的灾民数量决计不会超过十万。这个数字,对登莱地区的压力固然不小,但绝对不是无法承受的,在有朝鲜提款机的情况下、在能够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借款的情况下(这一点梁向俭或许有些乐观了,盖因东岸人至今还欠着荷兰人超过一百五十万盾本息未还呢),各处再紧吧紧吧,差不多也能糊弄过去了。

另外,今年来自明国淮安府的移民(含顺军送来的三万HN战俘、南方搜罗的疍民和GD移民、东岸自己搜罗的“散客”)差不多就要运光了,可能还得搭上部分旱灾时搜罗的山*東西四府灾民才能凑足总计所需的七万移民之数。三十多万灾民,其实也就够五年移民之需罢了,更何况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已是注定要留在登莱、黑水、虾夷地等地定居了,南方疍民来源也开始渐渐枯竭,GD自发移民数量本就有限,因此差不多等到1673-74移民季,远东三藩就又将面临无移民的窘境了。

因此,在有机会可以提前“储备”移民的情况下,梁向俭觉得还是尽量不要放过。在这一点上,他自信也能得到执委会诸公的理解,对这些人的心思,他是最了解不过了。甚至于,在这次危机中,小小地越界捞一下好处,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度要把握好,不要搞得“新闻太大了”,让上头觉得这事有触碰红线的嫌疑就好。

最后还有一点,老梁都已经是确定要进执委会执政的人了,政治资本还是很雄厚的,远不是那些没有根基的人可比。因此,些许攻讦或责难,他完全可以当做拂面轻风,丝毫不放在眼里,这在通过山*東旱灾小小地试探了一把执委会诸公的底线后尤为如此。

于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新一轮大规模收拢灾民的行动又开始了,8月23日,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驻扎在所谓“抗东第一线”昌邑县的数营清军在衣食无着、药物奇缺的情况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部分愤怒的士兵剪掉了头上的辫子,然后将平日里就多有作威作福之举的多位军官处死,剩下的人则默然看着他们的行动,没有阻止,甚至就连他们派出代表与驻守在平度州西郊大营内的东岸新军第九师所部接洽投降也视若不见。

新军第九师师长、老当益壮的牛成虎对前来请降的清军感到喜不自禁,在再三核实清楚情况下,不顾部下劝阻的他执意拣选了数百名精锐,带着一批刚拨下来的食品、药物和银钱,在清军代表的引领下,日夜兼程往昌邑县赶去,当然他也没派出信使通知胶州方面。

牛成虎的果决行为事后被证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带去的五百多名老兵精锐,在昌邑县斩杀了心有悔意、意图反复的部分被裹挟的清军军官及亲兵数十人,极大震慑了剩下的两千余名清军,使得该县最终安然落入了东岸人的控制之手。

目前,投降的两千多清军已经被发了一身黄衣裳(牛成虎命人从第九师的库存中调拨,反正最后可以找梁向俭报销嘛)、剪掉了“猪尾巴”,吃了两顿饱饭,抵触之意大减,且已被打散编制,由牛成虎带来的五百名老兵充任军官和士官,再也反抗不起来了。

梁向俭得知消息后先是有些错愕,继而大笑不止。心情甚好的他大笔一挥,将这两千名清军降兵都调拨给了新军第九师,使得牛成虎的部队成了第一支额兵达到了六千人的仆从师,在总计十个仆从师(第3-12师)中实力独占鳌头。除此之外,梁向俭还通过了搁置已久的由牛成虎的大侄子牛贵担任第九师副师长的任命请求,算是认可了牛成虎对九师系统的接班安排,奖赏那是相当地丰厚。

而或许是灵山卫清军投降带来的连锁反应,8月27日,在试探性地派出一支部队迫近比昌邑县还要更靠近东岸人的灵山卫之后,正在艰难地整修道路的清军立刻炸营。士气低落的他们以为黄衣贼又要大举来犯了,除部分人当场投降外,剩下的人一哄而散,连灵山卫城都没回,直奔西边的诸城方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