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河以南的智利地区交给东岸人,虽然他们在那里就一个千把人口的巴里奥斯港(毛林城另算)及一些规模不大的村庄,为此甚至与李晴特使一度闹得面红耳赤。
西班牙人之所以对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大概也就一两万平方公里吧)不肯相让,其原因也是复杂的。一是由于这些年来,原本名义上全部属于他们的南方新大陆的土地一块块被东岸人或鲸吞、或蚕食,总之以各种手段弄了去,虽然对西班牙王国来说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面上却也着实不好看。而且他们现在也看明白了,这些土地虽然没有金矿银矿,但也都是上好的农牧业土地,养活许多人不成问题,这些土地或许在西班牙人手里用处不大,但在东岸人手里却能发挥最大的效力,因此他们现在也不太想轻易向外割让土地了,以免便宜了越来越强大的东岸人。
二来嘛,西班牙国内很多保守贵族和教士也不同意这么做,这些人本就对异教徒居多的东岸比较敌视,对西班牙的对东政策颇多不满,这次他们又搬出了安全方面的理由,即布埃诺河以南的这片土地一旦让予东岸人,那么他们离瓦尔迪维亚这个著名的银矿转运中心又近了一步,这无疑已经威胁到了西班牙王国的核心利益——至少是部分核心利益,因为智利中部地区的小银矿产银量还不够大。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这个理由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觉得安全威胁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再加上这些年来东岸人不断从西班牙手里要土地,吃相有点难看,西班牙的伊达尔戈和教士阶层内早就积累了相当的反东情绪,因此这会一并爆发了出来,使得西班牙王室迟迟无法做出割让这部分土地给东岸人的决定。
但西班牙王国面临的法国威胁又是现实存在且迫在眉睫的,他们害怕不答应这条会直接导致东岸人出工不出力,甚至私下与法国形成默契媾和,这对同时与葡萄牙和法国开战的西班牙来说,实在是太要命了。因此,老成持重的、曾经在南尼德兰击败过法国军队的唐胡安被请了出来,与东岸也特使李晴进行周旋,力争使东岸人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不过,李晴是何等样人,在欧洲厮混多年的他洞悉各国内情,又怎么可能轻易被西班牙人给糊弄过去呢?因此,即便争得面红耳赤乃至不欢而散了,他依然力主要求对布埃诺河以南地区的主权,以补偿东岸人失去法兰西市场的经济损失。他甚至截止了当地暗示,如果西班牙人不能满足东岸人的要求,那么东岸海陆军只会出动“最低限度的规模”,这令唐胡安感到有些不安,谈判一时间也就僵持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要求割让布埃诺河以南地区的条件,并不是执委会提出来的,而是驻欧全权特使李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西、法、葡、奥等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临时提出来的。说白了也就是趁西班牙人走背字,临时加了条件讹上一把,能讹上就算,讹不上也无所谓,反正也没付出什么成本。
李晴一开始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个试探而已。只不过后面西班牙人的一系列举动使得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些伊达尔戈们的心虚,因此立刻加上了这个条件,且随着谈判的越来越深入,他愈发感觉到有戏,意识到很有可能从西班牙人那里真的讹到点什么,特别是在这个唐胡安来了之后。
要知道,这个人在西班牙国内也算是个异类,不可小视的。他本是腓力四世的私生子,但却难得是混出头了的那种,而且在西班牙王国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在南尼德兰率军击败过法国人,虽然难以挽回西班牙失败的大局,但已经是难得的闪光点了。因此他在军队中的威望甚高,腓力四世临死之前也把他召回了马德里,委以重任。
不过由于他前国王私生子的敏感身份,唐胡安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敌视,且这些人往往来自西班牙权力金字塔的最顶层,因此日子也很不好过,日后的下场也是以悲剧收场,当然这是后话了,至少此时的唐胡安还是有那么一些意气风发的精气神的。
李晴与唐胡安的“较量”在僵持了几天后,最后还是以西班牙人的让步而告终。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8月10日——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国庆日——来自北海的消息传到了马德里,英格兰与联合省于七月上旬再次展开大舰队决战,这次是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附近,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尔护卫着从西北大西洋返航的大批荷兰渔船,在附近与英国海军主力遭遇,随即爆发了一场持续了整整一天的激烈海战。此战中荷兰海军依靠数量优势大占上风,先后击沉了英国船只十余艘,击伤的就更多了,而自己的损失却较为轻微,不过区区七艘,其中战沉的更是只有四艘而已,可谓是大获全胜。
而在这场被称为“布列塔尼海战”的舰队决战中,从东岸订购到货的十多艘崭新的护卫炮舰加入了荷兰人的战斗序列,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最终击败英国海军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这事,西班牙人自然也看在眼里,随即自然而然地也提高了对东岸海军的评价,因此,在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