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五章 公会(三)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仲秋的伊瓜苏港已经不太炎热了。

装修豪华的粤东餐馆内,一贯颇有腔调的主事人劳司吉也从自己的经理室内走了出来,亲自上阵招呼着一帮“中老年人”——嗯,其实也就是提供一些茶水、点心什么的,另外就是别让人打扰了这帮阔佬们,以免会议进程被打扰。

是的,没错,正在进行的是新成立的巴拉那河航务联合会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与会代表共48人,除国营内河运输公司、私营信使班轮公司的数位代表外,大部分是私人小船东,有的人甚至名下只有一条船,也是寒碜得很——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志于进军巴拉那河航运市场的先行者,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看着航务联合会的成员们在主厅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今后的航运业务,劳司吉悄悄离开了现场,然后转到了厨房内,仔细检查后厨为大家准备的早茶点心。粤东餐馆还是第一次承办这样的“大型”会议,因此不想在任何一个环节出漏子,这也是东主徐浩反复叮嘱过的,为此,实际主持餐馆日常经营的劳司吉甚至下令餐馆停业一天,专门服务这个会议。

第一道点心是虾饺,这是从首都“上流社会”流传出来的点心,据说东主徐浩曾经亲自手把手教给店里的大厨,使用沿海潟湖内纯天然生产的鲜虾虾仁与面皮制成,非常美味,曾经是首都饮食界傲视其他地方的特色食品,现在已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流传到了各地。

第二道点心是烧卖,与大明传统的烧卖有所区别,经过穿越众改良的“东式烧卖”花样极多,种类也非常多。比如这会刚刚制作完毕的一笼烧卖,就是用上等河间糯米、南锥进口的智利帝王蟹、拉普拉塔小牛肉及其他食材精制而成,成本极高,对厨师的要求也相当不低,要不是这几年来淮安府移民大量进入东岸本土,还找不到这么多合格的厨师呢。毕竟,清江浦是明国有数的繁华富庶之地,平日里聚居了大量的缙绅、致仕官员、盐商,他们对享受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因此当地的厨师水平也是可以信赖的。

而也正是这些平日里专门“伺候人”的服务业从业者的到来,使得东岸社会的享乐水平上升了一个层级,这直接导致了一些人的指责。很多人认为,国家虽然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这个大争之世内,还不是国民们放松享乐的时候。一些生活腐化的家伙,竟然仗着手头有俩臭钱,大肆享乐、挥霍,使得社会风气开始腐败,资源被大量占用——很多渔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去海里捕捉帝王蟹就是明证,因为这占用了普通海产品的产量——简直不能忍!

但考虑到国民奋斗了这么多年,生活水平的上升也是应有之意。再说人钱多了也得给人消费的机会啊,不然社会活力恐怕就有所不足了,因此这种声音最后渐渐湮没于无形,各种五花八门的食品、衣饰、戏曲、歌剧涌入东岸,并在此交汇、融合,诞生出新的形式,极大丰富了东岸人的生活。

除了虾饺、烧卖等点心外,厨房里还在制作一些诸如蛋挞、咖啡等其他食物,从大丰食品厂订购的特级饼干也已就位,各类蜜饯果子更是开始由波兰女服务员一一往上端,充分显示了粤东餐馆的实力。这恐怕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好几年了,伊瓜苏港(有近五千居民)这个要冲之地也有还几家餐馆、茶楼了,却没有任何一家能对粤东餐馆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人家确实是实力强啊,这不得不服。

俄罗斯劳务工经纪人戈什金此时就坐在厨房外的小间内,一边惬意地品着上等的新华夏咖啡,一边吃着饼干,看到劳司吉向他走过来之时,立刻笑着说道:“劳经理,我的人在巴拉那河流域工作好几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味的餐馆。很多年前,我曾经觉得在圣马克西姆教堂旁吃的红菜汤和小煎饼已经是我毕生难忘的美味了,那时候我还很贫穷,刚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来到莫斯科。啊,与莫斯科相比,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受自然界虐待的女儿,莫斯科是受自然界宠爱的女儿。莫斯科的郊外美丽如画,沿着城市边缘美丽雅致地蔓延着漂亮的森林,河流环绕其间,丰姿多彩……”

“停,停,戈什金先生,你又陷入回忆了。”劳司吉不客气地坐在戈什金的对面,拈起一块饼干扔进嘴里,嚼吃完毕后,说道:“那么,俄罗斯既然如此美丽,你为何不住在那里呢?为什么还要把家人接到东岸来呢?”

或许这个话题有些沉重,原本微笑着的戈什金听到后笑容就有些凝固了。

“我曾经是个木工,如您所想,就是东岸的高收入职业之一木匠,这在罗斯诸地同样是一份高收入的职业。行情最好的那段时日里,我曾经每个月能挣18卢布,一个人的收入就占了家里的绝大部分,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是家里真正的主心骨。在那段美妙的时期里,除了缴纳租赋和捐税外,大家每天还能花费33戈比,已经远超一般家庭了。但即便是在这些美妙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很可怜,既吃不到肉,也买不起鱼,甚至买盐对我们都是件大苦事,每次都得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