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一章 产学研体系(二)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翁广安等人的这个技术小组曾连续几年去桔树乡周边的农村,对使用和没使用过磷酸盐肥料的农作物进行过数十次对比评估,结果自然是极为喜人的,过磷酸盐肥料的效用确实十分惊人,或许这意味着今后磷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包括农业部、科技部、自然科学研究院和北方化工在内的一干人都盯着过磷酸盐肥料的生产,但他翁广安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如此“低级”,事实上这个自然院附属高中以优秀成绩毕业的年轻人,一直在试图制备一种能够“瞬间点火”的好玩的东西——事实上他之前已经尝试过了,用硫酸来处理动物的骨灰,然后用木炭来还原磷(白磷)。

磷这种新奇的事务之前他只在高中课本上听老师简略讲过,但现在被自己亲手还原出来后,翁广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立刻醉了,他想着:是不是可以就此进行深入的发散研究,生产出一种廉价、快速而又有效的点火物事呢?毕竟,现在东岸广泛使用的火折子其效用实在是太令人感到蛋疼了,急需出现一种新的点火物事来取代这个使用了无数年的老古董,或许最终就着落在了磷上面了吧。

不过,磷这种东西性质实在太不稳定了,而且以前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说还有毒,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新一代火折子”。因此,翁广安在思索再三后,决定使用化学课本上曾经提到过的方法,即将白磷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至240摄氏度,使其转变成无毒且性质相比较为稳定的红磷,然后再想办法将其与氯酸*钾、硫磺(作为燃烧物)的混合物摩擦生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燃烧反应,进而引燃细木杆,成功生火。

但这种东西说着容易,做起来可就有相当不小的难度了,比如红磷的生产目前就有不小的问题。先不说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隔绝空气加热怎么做到以及怎样做更经济,就单说这加热到240度就有点问题啊——说起来也尴尬,东岸人至今还没有量程如此之高的温度计呢,这生产时的测量控制可就不好办了,此外还有设计新的生产线、处理一系列的故障等等,总之麻烦是一大堆呢。

再者,这氯酸*钾的生产如今可也有些问题啊!起码翁广安就知道,刘雪飞他们那个科研小组就至今尚未完成氯酸*钾的工业化生产与制备,问题还一大堆呢,何时攻克难关尚是个未知数。而且他们是使用制碱过程中生成的副产品氯酸钙与氯化*钾发生复分解反应,这氯酸钙的产量首先就受制于纯碱的生产,其次还要和漂白剂产业争夺原料。当然了,作为早期的火柴工业,对氯酸*钾的需求量其实也不是那么地大,氯碱工业副产品的后续生产处理过程中产出的氯酸*钾,应该已经够翁广安他们使用很多年了。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同样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钾盐的来源。毕竟,制备氯酸*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氯化*钾,这种东西不需要你额外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盐湖中就大量存在着这种物资,可问题是,这些盐湖都不在东岸!也就是说,东岸人如果想要工业化成规模地生产氯酸*钾,那么首先就要解决钾盐的来源问题,这是绕不过去的坎——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东岸人所知晓的明确出产钾盐的、且产量颇大的、易于获取和运输的地方,大概也就只有海军曾经远航并埋过主权石碑的东非吉布提地区了。

翁广安曾经隐约听人说过这回事,当时海军的探险船在吉布提的格勃特湖畔靠岸,然后在那块无主之地——其实当时东岸人不知道,那里名义上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上与土人有过接触,并埋设了主权石碑。后来,东岸人又派过两次探险队对吉布提这片干旱的土地进行过探险,结果在内陆地区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盐湖,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学所曾经对他们带来的盐湖样品进行过分析,发现其中还有大量的钾盐,******的含量极高!

这个发现曾经令自然院化学所的众人们极为兴奋,但这个时候海军给他们泼了冷水,指出吉布提的气候极为干旱、炎热,并且极度缺水,并不适宜设立大规模的殖民据点,除非他们能从邻近的埃塞俄比亚开挖沟渠,引进饮用水,不然就只能少量派些人小打小闹一番,搞个小型定居点,像本土乃至南非、新华夏那种大型定居点是很难存在的了。

这个消息一度令大家都极为沮丧,因此后来这事便渐渐没人再提了。不过,氯酸*钾的潜在市场需求令翁广安再度对这个位于吉布提的盐湖燃起了希望,化工及农业上(钾肥)的双重需求,是否可以促使执委会诸公们下定决心,并最终决定在吉布提一带建立殖民地,开采盐湖里的钾盐呢?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可能啊!

“都说要‘产学研’一体,如今我们化学所的研究已经出了成果了,工业化生产的障碍已经为数不多,早晚会被攻克。那么,这些技术和专利的实际应用,国家也要重视起来啊!氯酸*钾这种东西,用处太大了、太多了,我就不信执委会诸公们看不到——唔,好吧,限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还真有可能——而且一旦我找到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