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间(十)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及合恩角了。

利群和朱衡朱老爷就是乘坐火车抵达大兴县的,然后租了几辆大马车,直朝北面未来的义昌县境而去,准备考察一下当地的投资状况。他们前阵子听一些从河间地区返回的后生们汇报,在当地发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黑色大理石矿,这令二人比较感情趣,盖因如今国内有钱人是越来越多了,对于改善自己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这无疑催生了国内建材行业往更深一步的方向发展——东岸建筑材料公司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砖头、石灰、水泥和砂石,顶多再有一些煤渣和少许沥青(焦化厂的副产品),两家国营木材加工厂也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廉价木材,高级木料也是近些年才有所供应,且数量也不多。

因此,现在一些私人资本也开始进军这个行业,比如西门孝之前在罗洽县盘给别人的两座小型采石场和一个小土窑(只能季节性开工,因为缺乏劳动力)就是如此,现在利群和朱衡二人前来义昌县一带开采黑色大理石矿亦是如此。

“义昌县的设立虽说是必然,可眼下这基础设施也实在是太差了,从外界转运粮草,时间久了我们可吃不消啊。”朱衡看着满地荒草的新塘港郊外,面色有些犹豫地说道:“新塘港眼下也才不到两千人,地里收的粮食甚至还不能自给,农闲时分多半也没空来矿上打工,我们来这投资,岂不是死路一条?不妥,不妥!”

“我的老叔唉,你现在不来,这黑色大理石矿可就被别人捡去了。鸣鹤县、桃园县当年也发现过这类矿,可后来被别人抢去了,我们晚了一步,结果如何?现在那些矿主们哪怕一年只能开工几个月,光靠供应直辖三县(即东方县、罗洽县和青岛县)的市场就赚得盆满钵满了,羡煞旁人啊。”利群闻言在旁边撇了撇嘴,无奈地说道:“现在的世道,就是手快有手慢无,你慢一步,矿就被别人抢去了。建筑材料公司家大业大,看不上这类小矿,也认为挣不了几个钱,他们更愿意把人力投入到轮窑厂去。可我们不一样啊,一个大理石矿就足以让我们吃的满嘴流油了,那么还等什么呢?”

利群、朱衡二人都是所谓的青州商人群体中的佼佼者,除在本土不痛不痒地经营着一些产业外,他们还与人合股在海外新华夏岛经营着种植园。托国内市场提振的东风,这些年他们经营的剑麻销路很好,每年累计下来分红也相当不错,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去年朱老爷的长子在新华夏岛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去,这让他对那么环境恶劣的地方顿时有些害怕了起来。在紧急召回自己长子的同时,也在考虑着让渡部分种植园股份给其他人,以后干脆做个只管分红的甩手掌柜算了。

不过,卖掉了部分海外产业,得来的钱却也不能闲置着。像在大明那会将得来的银子全部铸成冬瓜藏在地窖里的蠢事,在东岸经营了多年产业的朱衡朱老爷是决计不会再干的了,这钱,还是得投资到实业上去,至不济也得拿去买债券啊,比放在家里吃灰强。

义昌这边的大理石矿,就是朱衡、利群二人打算投资的产业,毕竟建材行业这些年在东岸国内一直是比较火的,而且随着新出生人口的增多以及不断的移民,建筑材料的市场将长期火爆——很多人说其景气甚至能持续一百年朝上——因此利群、朱衡二人便打算进入这个产业进行试水,看看风色如何。

只不过,开大理石矿,这需要的劳力可不是什么小数目。君不见东岸建筑材料公司砖瓦轮窑里使用了多少非国民劳务工么,而且这还是在联合制砖机被发明后的人数呢,以前还要更多!砖瓦轮窑如此,石灰窑、水泥窑、砂场、石子场、水泥预制场也不外如是,其间吞噬得劳动力真的是海量的。不然,你以为建筑材料公司当年许下的“每个县开一座砖瓦轮窑”的宏伟规划为什么会搞不下去了?还不是没人闹的嘛!说白了,就是东岸发展太超前了,基础设施建设太疯狂了,“好大喜功”的执委会诸公拿了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套现在的东岸生产力水平,因此使得整个东岸这些年一直像个大工地一样,当然还有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痛苦。

朱衡等人在一些雇工们的陪同下,去发现大理石矿的地方仔细转了转,觉得吃下邻近几个矿大概需要一万元的前期投入(包含租地、租矿的钱)。他们搜刮搜刮,调整下自己的资产配置,也不是不能筹集到这么多钱(毕竟他们背后有一整个商会体系支撑着,关键是可以互相拆借资金),可这又何必呢?联合工业信贷银行对于投资实业的商人一贯是持欣赏和扶持态度的,给出的贷款利息极低,就差白借钱给你搞实业投资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一贯喜欢搞债券、汇票贴现,买卖股票、路货的济宁帮商人,国家倒是一直持压制态度的,甚至一些闹得过火的商人都被法办流放到了澳洲,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与一贯喜经营实业的青州帮商人无关。

踏勘回来的利群、朱衡等人当天晚上就住在新塘港一间小旅馆里,这个旅馆与小镇一样地“新”,这从墙壁木料上散发出的味道就能看得出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