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定军山(一)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在朱诚东、赞帕里尼二人刚刚抵达盐城港时,从西湖县前来此地的邵元义也刚刚踏上返程的船只。他来此地已经快一个月了,而之所以来此,主要还是受妻子及老丈人所托,来看望下刚刚丧夫的小姨子安娜。

安娜的丈夫是个明人,当初最早一批合伙买船捕鱼的人之一,只可惜天不借年,数月前他们的船只因突入其来的暴风雨而沉没在黄羊港以东海域,同行的渔船施救不及(其实根本无法靠近),只能赶回来报丧了。消息传到西湖县后,邵元义便代表家里人前来安慰,这回差不多也踏上返程的路了,毕竟老家那里还有很多工作及生意要忙活。

1659年5月15日,刚刚返家休息没几天的邵某人,又应道教总会的邀请,前往定军山一带某新设道教医院讲课,同时顺带帮忙给当地居民普及一些粗浅的卫生防疫知识。道教总会在东岸国内的地位比较超然,邵元义推却不过,只能和县卫生局告个假,然后匆匆乘船前往平安县而去了。

此番他乘坐的船只是经典的72吨级内河小火轮,隶属于国营内河运输公司,船舱内满载了临湖面粉厂生产的各等级面粉——这些精制面粉在工业重镇平安县销量很大——此外还搭载了诸如邵元义之类的零散旅客十多人,票价为每人五分钱。

话说内河运输公司这些年虽然境况比较尴尬——一是上级拨款日益减少,二则业务上也受到铁路公司的强有力的挑战,故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可在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其仍是首屈一指的交通运输企业、大型托拉斯,旗下223艘内河小汽船(全部为72吨级,早期35吨级明轮船已逐步淘汰完毕)总吨位达1。6万余吨,总雇员人数超过千人,为东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作用毋庸置疑。

而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市场竞争,内河运输公司现在也开始挖空心思推广新业务,比如正在酝酿的客运业务,即推出一款完全用来客运的船只,以适应增长越来越迅速的客运市场。要知道,客运业务的收入一直是很高的,如果好好经营的话,未来一定会成为内河运输公司业务的一个新增长点。

当然了,邵元义这次乘坐的仍然是客货两用船。这种船往返于鸭子湖各地的小码头,拉货的时候顺带运人(座位自然是没有的,也不提供餐饮服务),班次不固定、时间不固定、路线也未必固定,因此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过现在也就只能这样了,比起旧大陆那种令人蛋疼的交通运输效率,东岸已经好太多了,简直就不像是一个星球的。

邵元义第二天上午就驶抵了平安港码头。北方的天气确实比南边的盐城港暖和不少,也湿润不少,这从居民们相对单薄的穿着就能看得出来——虽然现在已经是深秋了,但今年秋季也异常地温暖,不是么?

恰逢此时天空飘来了一阵骤雨,淋湿了很多人的衣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女郎,被雨水淋湿后紧贴在身上的薄棉布衣服给她们带来了引人遐想的“第二层皮肤”,这令邵元义看得有些目不转睛——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姑娘都比乡下的要漂亮许多,穿着打扮也更精致一些。

平安港码头一如既往地繁忙,来自平安钢铁厂、北方化工厂、北方兵工厂、北方火药厂、北方种子公司、北方制药厂、平安机器织造厂、罐头食品厂、染料厂、国营黎明果园等企业的货物在此汇集,然后通过内河运输公司的船只运往各处;相对应的,来自南边的面粉、稻米、牲畜、海产品、盐、铁矿、机械、木材、纺织原料、皮革、油脂及海外商品也纷至沓来,平安港码头便成了一个超大型的货物集散地,年吞吐量已经接近了20万吨,极为惊人,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之中,未来成什么样还很难预测。

邵元义在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废了老大劲才挤了出来,心里别提多郁闷了——码头上大量带着体味的科摩罗劳务工几乎将他熏了一个趔趄,而在人丛中碰撞时又不小心踩上了一堆马粪,将新订做的皮鞋给弄脏了,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在平安港码头草草吃了顿午餐后,邵元义给自己和随员包了辆出差马车,然后沿着疏港公路——竟然是沥青铺设的,原料估计来自焦化厂副产品,由此也可见平安县政府财力的充裕——前往火车站坐车。

自1655年年底破土动工以后,平柳线(平安港—柳树营乡)这条由陆军部、中铁公司百般筹集资金修建的铁路,但断断续续修了三年时间后(中途因资金问题数度停工),这条长约57公里的铁路终于在去年年底全线贯通了。中铁公司随后就从梅林县调来了火车头及车厢,对这条线路进行试运营,在发现情况一切良好之后,中铁公司宣布平柳铁路正式开始商业运营。邵元义等人这回便打算乘坐这趟列车前往柳树营,然后与在当地等待的卫生部官员一起,骑马赶往位于定军山南麓的定军堡。

奔驰在平柳铁路上的机车是最新的“拉普拉塔之星”型,一路上开得又平又稳,57公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便到了,快捷得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