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七章 战略机遇期(四)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52年8月15日,罗洽港。

西里古站在码头上租用的一处货栈内,仔细观察着罗洽纺织厂那边最新送过来的一批成品。这是该厂利用废丝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生产出来的绢纺绸,西里古仔细看去,只见手里的这块绸布的色泽还算明丽,手感也比较柔和,看得出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纺织品了。

“很不错的织物。”西里古判断道:“与长纤维的丝绸不同,但这种短纤维的绢丝也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好好宣传一番的话,我们甚至都不用降低价格,就能把这种绢丝纺成的布匹也一样销售出去,真是不错。”

西里古手里的这种绢纺绸是东岸人依据移民而来的意大利、大明丝纺工人的建议而研制的,前后历时数年。之所以要搞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半机械化的梳毛机、纺纱机和织布机要重新设计、试验、定型,这个周期可就拖得长了。说实话,要不是工商部拨下来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的话,几年时间很可能是不够搞出这种绢纺机械的。

当然了,既然这种机械是由东岸共和国出资赞助的,这里面也没******人任何事情,故这种新机器的专利技术也保留在新成立的罗洽绢纺厂(工商部100%控股),部分生产任务也由这家厂来,只有涉及到欧洲市场特殊需求的款式,才会交由罗洽纺织厂生产——以向罗洽纺织厂出售绢丝的形式。

此刻西里古手头拿着的绢纺绸就是罗洽纺织厂生产的,他们从罗洽绢丝厂购买绢丝(其中很多是被印染过的),然后纺成欧洲市场上需求广泛的绶带、披肩、围巾、手套、袜子等等物件,最后通过******人的渠道销售到各地——主要是大西班牙市场(西班牙、南尼德兰、那不勒斯、帕尔马等地)。

而生产这种绢丝的原料呢,说穿了其实很简单,而且都是些价值很低的东西,比如缫丝工艺后留下来的茧残留物、不能连续退绕的受损茧、捻丝过程中正常的弃料等等。这种被统称为废丝的东西,在人工养蚕及缫丝过程中比重很大,往往在一半到三分之二之间。也就是说,人工饲养蚕所产的丝里面最多只有一半(很多时候只有30%-40%)可以用来缫丝,剩下的都是废丝。

既然废丝的比重这么高,那么弃之不用委实怪可惜的,因此,在17世纪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地方(大明、波斯、印度、意大利、法国等地),当地人都开始了对废丝利用的研究。在这其中,法国、意大利因为养蚕规模小得可怜而忽略不计,印度主要是野生蚕丝,也可以弃之不谈,单就说大明、波斯这两个养蚕有一定历史且还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他们两者对废丝的研究利用的程度就截然不同。

波斯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这方面一直没能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在东岸人前往阿巴斯港贸易的时候,可以用几乎白捡的价格买到大量的废丝;而在大明就不同了,在刚刚恢复生产秩序没两年的宁波府,黄仪在各县收购生丝的时候,当地蚕农、商户手里的废丝可都是算钱的,只不过价格略次一些而已(因为废丝处理起来较为麻烦,工序很多,生产成本较高),绝没有让你白捡的机会。

而东岸人处理废丝的技术,最初也是从这些大明移民(另还有少许技术较为精湛的意大利蚕农,他们对养蚕、缫丝的研究也很深,尤其是对蚕的病虫害方面研究的书籍,在后世清朝时还流入了中国,让中国人取长补短,好好学习了一把洋人是怎么养蚕的)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明人是代代相传的手工技术,而东岸人则是在吃透这些工艺后进行机械化设计,以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简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给废丝脱胶的工艺——将废丝先浸泡几天,接着在碱水中蒸煮,然后粗滤、清洗、晒干——很难用机器来进行生产,故这一步还是需要工厂工人们手工给废丝去除黏性物质;脱胶工艺之后便是梳毛和纺丝了,这些专用的机器与棉纺织机器差异不小(因为纤维程度不一样,物料特性也相差很大),但经过多年设计改进后目前已无大碍了,基本能够正常梳理、纺丝。

而在后续的织造过程内,东岸人一样研发了大量新式机械,比如半机械化、半手工化的提花机等等。当然了,这种机械和罗洽纺织厂的机械区别不大,可以认为是一种机器。真正差别大的还是前道工序,即梳绵机和纺纱机,目前自然科学研究正在加班加点,准备在现有机械的基础上,研发出全自动的梳绵机和纺线机,以使得绢纺工业这个纺织的重要分支彻底焕发出活力来,给华夏东岸共和国创造更大的效益。

这些效益目前体现在罗洽纺织厂的真丝丝绸、丝麻(丝绵、丝毛)混纺布、针织布、花边、丝织成品方面,每年已经给东岸带来了六十多万元的收益(对半分红后的收益),且这市场和利润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之中。此时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可以预见到,当成本更低的绢纺绸进入市场后,东岸人的利润将会飙升到何种程度!

而在尝到了丝织品行业超人一等的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