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这在八十年代,可是一个充满了吸引力的名词。
大学,同样是一个令人无限憧憬的名词。
这两件事,无论摊上哪一件都是令人羡慕,值得炫耀的事儿。
那可想而知,这两者如果合二为一,变成了“出国留学”,对这个年代的人又是多大的诱惑?
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拒绝。
所以从津门回来之后,米晓冉的心境彻底不一样了。
得到了汪大东愿意资助其留学的许诺,她再也难以回归过去那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去继续过那种三点一线的日子。
而是一下子陷入到了极大的情绪矛盾中,既渴望,又惧怕。
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反复的思量与权衡。
这种心理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过去米晓冉没有动过这样的心思,不是她不渴望,而是因为不现实。
要知道,在我们的国家,有关出国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个人选择的余地。
出国人选必须经过组织挑选安排,要看政治上可靠不可靠,才能获得公派出国的机会。
即便是去年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也是一样,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什么。
毕竟我们的国家经济水平太过落后。
这年头去美国最便宜的转机机票,一张都需要一千多元港币,将近五百元人民币。
国内有几个人能掏得起这笔钱呢?
至于上大学也是一样,恢复高考当然是件大好事。
可那么多知青,也仅有1977年到1979年这三次机会可以参加高考。
从1980年,大学校门就彻底对非应届毕业生关闭了。
曾经参与过两次,却因些许分数落榜的米晓冉,正是因此而死了心,还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与大学校门无缘了。
她又如何能想到,汪大东竟然像天使一样,重新为她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求学大门。
她怎么能够不激动?不兴奋?不渴望?
只是这种诱惑的背后,也不免让人心生重重的顾虑。
毕竟做出这种选择,她就要远离家乡,面对陌生的国度。
爸妈真的愿意让她去吗?他们会放心吗?
假如真的去了,她能忍受一个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吗?
毕竟这还意味着她要放弃安稳的工作和生活,去迎接未知的挑战。
那可是资本主义社会,陷阱多,坏人也多。
她对国外的生活能适应吗?真的能跟上学习进度,顺利毕业吗?
会不会不安全呢?如果生病了或者遇到难处了怎么办?
关键是她出去完全是靠汪先生的资助,人家万一半途变卦了呢?
外国人好像不大讲究信义和情分,而且商人嘛,唯利是图的可能性很高……
这就是米晓冉的苦恼所在,这些难解的问题全都在困扰着她。
如果不仔仔细细的想好到底应该怎么办,她是没有可能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的。
而最终,她之所以能鼓起勇气,拿定了主意,下决心要出去闯荡一下。
这既是因为为留学的事,她又和汪大东详细面谈了一次。
再次受到了对方积极的鼓舞、开导和坚定的保证,感到人家确实诚意满满想要帮助自己。
同时,也因为她还获知汪大东已经和津门那边确定了合作单位,即将和津门轻工业进出口公司签订三十万美金合资合同的消息。
米晓冉真没想到,他们回来也就一周,竟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
就连快餐店的名字,汪大东都给起好了。
定名为,“Orchid”,中文叫胡姬花,也就是新加坡的国花。
汪大东还说只要等到店址一确定下来,就要从美国进口厨房设备,正式把投资计划付诸行动了。
这自然让米晓冉踏实了不少,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嘛。
毕竟汪大东要在共和国经商,这么大笔的投入兴办的企业,他不可能随便抛弃。
那有地方能找着他,还怕什么呢。
至于最后,还有一个额外的原因是,米晓冉的芳心也被赵汉宇的痴情打动了。
敢情自打回来之后,为了让米晓冉尽快下定决心出国。
赵汉宇总是追着她,一个劲的拼命介绍在美国上学的好处,和美国生活的优越性。
而且还拍着胸脯打保票说,哪怕米晓冉始终不愿意和自己交往,他们今后也只能做普通朋友。
他也一定会竭尽所能照顾好米晓冉,帮她适应国外的生活,永远的支持她。
这就让米晓冉一下看到了赵汉宇身上的闪光点——热情、率真、执着、浪漫……
说实话,过去米晓冉会和赵汉宇刻意保持着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