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阅读能让人有所收获,能带来价值。
宁卫民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还别看这份报纸仅仅提供给了他一个挣钱思路,但价值却不可限量。
要知道,头一阵,他既然不打算再养鱼了,并不是没想过把孵化神仙鱼的法子卖掉。
可问题是,花鸟鱼虫市场里全是小打小闹的业余小贩,真没有几个阔主儿啊。
像古四儿,就算精明,有魄力的了。
但实力却完全不入流。
这小子连买他两窝儿鱼都费劲,为买方子能出的价码简直太可怜了,只愿意出区区一百块。
哪怕这小子愿意再找俩哥们儿和他来一起合着买,每人都出一百块,又能有几个子儿?
对他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没多大意思。
而他要是再去找其他的鱼贩子,再多卖一手呢?
倒不是不可以。
可一是古四儿他们肯定惦记做垄断生意,多半知道了不乐意,怕是会上门找他麻烦。
二是他也没法让别人相信他啊。
古四儿是亲眼看见他弄出了鱼,才信服他的能耐,愿意出大钱来买。
其他的人凭什么?
谁都知道不见兔子不撒鹰。
等他再养出一窝鱼来证明?
忒麻烦了,不现实啊。
更何况这养鱼的招儿本就是一层纸,捅破了实在没什么。
古四儿他们如果想降低成本,那么打弄走方子起,人家自己就可以低价往外卖了。
他向鱼贩子们兜售方子,还能快得过古四儿他们?
所以这事儿怎么看都不打合适,他只琢磨了一下,就没再动过心思。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
他完全可以效仿那位卖鹌鹑养殖技术的聪明人,通过传媒的广告,把买家的范围无限扩大化啊。
那针对的就不是几个鱼贩子了,而是全国的鱼贩子,甚至是广大的养鱼爱好者。
他这么干,也就等于是蹭了官媒的便车,走信息产业化的路线了。
原本应该是一锤子买卖的死资源,一下子就盘活了。
要知道,这年头,报刊的公信力可是超强啊。
人们的思维存在一个盲区,往往认为刊物是国家办的,上面广告就可信。
那从这里面到底能掏出多少真金白银来,已经成了不可限量的事儿了。
不过话说回来,办法虽好,可真想实打实沾这个光儿,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因为这个年头,大家对广告还认识不一。
在一家工厂和一个企业刊登广告都得再三斟酌的情况下。
个人发布广告,而且是一个二十初头的小青年要发广告。
绝对算是一件令人侧目的新鲜事儿。
广告当然不能随便登,提供的广告内容在报社的广告部门必须通得过,这是一个前提。
就冲宁卫民的年纪,就冲他刊登这样另类的广告内容。
恐怕对方肯定多有顾虑,要通过审核没那么容易。
其次,广告也得投对地方才行啊。
全国性的刊物当然好。
可大报对刊登这样的不上档次的广告大约没多少兴趣。
小报估计没那么死板,而且价钱也可能便宜不少。
但宁卫民同样不能因为这个,就随随便便瞎登一气。
打个比方,像让他受到启发的那份《农业经济报》就绝对不行。
因为别看农民对赚钱感兴趣,可缺乏知识和见识的思维意识决定了他们的层次。
像吃穿用这样实惠的东西,他们能看得明白,很容易相信、接受。
但是不会有那份闲情逸致去养鱼的,更不可能感受到其间蕴藏的财富价值。
宁卫民如果真把钱投在这样的报纸上,估计很难有什么回报。
这就是针对正确客户群投放广告的重要性。
那么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投放广告,就是他必须慎重考虑和选择的事儿。
没有合适的,宁可不投。
再者说了,登广告的花费应该不会是小数。
万一刊登广告要没有效果,这笔钱就打了水漂儿。
所以还须得先打听清楚了费用标准,得把这笔代价控制在能承受得起的范围里才行。
孙子兵法有云,“先虑败后虑胜”。
只有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再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安心施展、处变不惊……
就这样,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只要能想到的,宁卫民基本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思路逐渐成型后,便马上着手去做准备工作。
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