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8章 静心  唐诗剑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卜鸣带着王守仁踏入豫章学馆。

见过礼后,辛得理问王守仁道:“伯安,圣人十五志于学,你今年十二,可有何志向?”

王守仁在南靖刚入学时志向是当将军,至北京,听爷爷讲述大明驱逐元朝的事迹,还跟着爷爷,爬上了北城门的城楼。站在城楼上,他想象着蒙古大军兵临城下,目光所及是那遍地肆虐的鞑靼战旗……

来北京以前,王守仁凭着本能,觉得阅兵、操兵很好玩,听了许多故事,方且知晓打仗可以尽忠国家,保护爹娘,保卫百姓,做圣贤。

王守仁觉得圣贤忠良比只知弯弓射大雕的将军高尚得多,于是,心中志向却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是王守仁毫不犹豫地回答辛先生道:“学圣贤!”

“四书五经”人人读,人人都要学圣贤,这却是大明王朝的基本指导思想。

辛得理继续平静地问道:“学圣贤干什么呢?”

王守仁回答道:“做圣贤!”

这句回答惊呆了两个学了几十年圣贤,压根儿也没胆量敢想着做圣贤的、一辈子只敢当圣人学生的王卜鸣与辛得理。

辛得理听此回答,心头一惊,身子一震,这是自己几十年来心里一直埋藏着的愿望和自我期许,甚至是不敢承认的自我评价。他多少次静夜自思自问:学了几十年圣贤,做不到圣人,起码做个贤人够资格吧?如果连个贤人也没做到,自己几十年又学到了个啥呢?

听了王守仁的回答,辛得理有些惭愧,有些惊奇,甚至有些佩服,他赞许地点零头,又自责地摇了摇头,看了一眼王卜鸣。

王卜鸣数十年来循规守矩,跟在圣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超越一步,发誓勇做圣饶好学生。孙子的回答,石破惊,皇帝他老人家只许下有他孤家寡人一个圣人呀!

这要是让锦衣卫那些人听到……王卜鸣几十年谨慎惯了,圣人教他“戒慎恐惧,战战兢兢”,隔墙有耳,不得不防,于是他假意生气道:“你个不知高地厚的……”着,他伸手去扯孙子的耳朵。

但辛得理真心喜欢这个学生,赶忙拦住王卜鸣已露暴力倾向的手,劝解道:“息怒!孩子志在圣贤,可喜可贺!心高气浮,正是我们师长的用力处。”

“乳臭未干!让您见笑了,”王卜鸣脸怒心喜,转脸对着王守仁道:“回家再给你算账……”

辛先生发现,王守仁聪明伶俐,但是躁气不安,只有把他的躁气变成静气,才算是可造之才。

辛先生熟读道德经,知道心一静,躁自消。

他思量很久,有了对策。

王守仁中途插班,辛先生要单独调教他,好让他与班里同窗的步调一致,于是他被安排住在先生的住室兼书房。

第一日,辛得理递给王守仁新课本:中庸、论语、孟子、九章算术等。这些书王守仁都曾学过,没学过的佣夏书、商书、虞书、周书。

辛先生告诉王守仁,同窗们上课他上课,同窗们下课他下课。

然后,辛得理一再没跟王守仁上一句话。

王守仁十二岁个孩子,翻了一页书,扔一边,过一会儿再翻书,看两眼,又丢一边。

一就在翻翻玩玩中度过……

第二日,辛得理提醒王守仁的坐姿,要求他身正气直,之后再没搭理他。

王守仁像个囚徒,趴到窗户上,偷窥一会儿,又怕先生,只好再回到座位上。坐板凳像坐钉床。

第三日,辛先生问他,心里急不急,告诉他不要着急。之后又一不再理睬他。

这样的日子,哪是个结束呀?没人告诉他。不知道哪结束,就没有了盼头,没有了盼头,王守仁终于老实了,肯踏实坐着了。

第三日晚上,王守仁回家向太祖父王卜鸣诉苦,辛先生啥也不教他。

王卜鸣听了守仁委屈的哭诉,笑了起来。

恰好任罄在,对王卜鸣道:“您老慈心舍不得!易子而教,这步棋对了!”又转向儿子道:“孩子,那就是教你呀。一个字,静!”

第四日,王守仁知道了安静,牢稳多了,能坐住了。

这样,辛得理反而不让他坐了,吩咐他,一个人打扫院子,打扫教室。

孩子扫地毛躁,如同耍花枪一般,隔三岔五,急着完成任务。

辛得理等王守仁一个人胡乱扫完院子,正要放下手中的扫帚,及时走到了他身旁,接过扫帚,重新打扫,边扫边告诫他:“人生百事,不学不会。扫地也一样。事事有技巧。和读书一样,书要一字一字读,地要一下一下扫,读书不能漏字,扫地不能隔过去,读书要沉下心,一字一字往下念,扫地要沉下扫帚,一扫帚一扫帚平推,不要往上扬,上扬容易起灰尘。懂了吗?你再扫一遍,我看看。”

王守仁按着辛先生的教导,像写字一样,不再空格了,一下挨着一下扫,边扫地边听先生因势利导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