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3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诗剑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间一晃,距原来的阳明、如今的守仁开口话,已是三年。

三年时间,长不长,短不短。假若是一颗种子,落于泥土之中,应已开始芽、生长亦已是足够一座高楼平地而起原本蹒跚学步的孩童更是可以健步如飞……

时间永远不急不缓地在人们身边逝去。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就在两年之前,也即是世袭交址王位的陈伺,至大明京都将永乐帝朱棣最的公主朱菁娶回交址不久,那王嗣陈平便撒手西去……交址人民原本未曾在意、觉得可有可无之人,突然的离去,忽然觉得悲自心来,全民陷入悲痛之汁…

因为他是老一代的陈氏王朝的最后一人。

即便是“陈伺”的王九,亦觉悲痛不已。直至那刻,王九方觉得这王嗣陈平死后的布局之妙:他在之日,虽未发声,但对交址人民却是隐隐地起着安定民心之用只要他在,任何叛乱借以之前陈朝的名义都是乱臣贼子而向陛下提亲,更是将朝廷的圣恩提至无以伦比的地步!

而正是因为王九世袭王位、顺理成章地搬入王府,与公主朱菁的下嫁,交址人民承圣恩而突然变得乖巧无比。

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交址人民的饭仍是要吃的,地里的活仍是要干的……生活仍是要过下去的。

叛乱早已平息。各地的地主、豪绅、世家得到了新任交址王陈伺的安抚。尤其是原来河内的阮氏一族、交址中部的黎氏一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阮氏一族的族长阮景真,黎氏一族的族长黎利,均已调至郡守河内担任重职。

当然,交址郡名义上的布政使还由朝廷派人兼任,但具体事务均已由原来的安南人接手,这亦是如今的交址王陈伺对大明朝廷的提议。如今看起来,朝廷已接受此议。

并且,朝廷在交址的驻军亦较之前增加了许多,军垦田的数量较之前增加了两倍有余同时,自两广一带更是慢慢地开始迁民进入交址郡。不仅如此,朝廷更是在各州选拔学识俱佳的年轻有为之士,送至京城的太学深造,待学业有成者,再回乡为官。

作为钦差大臣、王九的祖父王卜鸣,在一年多以前已回大明。将自己一生的青春都献予朝廷的王卜鸣,对民生、政务中隐藏的各类讯息,自然有着自己的判断与处理方式。经王卜鸣居中策划,交址的局势愈加稳定、和谐。

于是作为钦差大臣的王卜鸣便回宫缴旨,顺便七毓与守仁也被带回大明。自然,杜雪萌、任罄及老祖和宋远侨两位老人家也跟着回去了……

于是,少了两个孩童的王府变得清净起来。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交址人民的生活却是变得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足,亦越来越安定。一是随着公主的下嫁,交址人民觉得背靠大明王朝却亦没有什么不好,大树底下好乘凉,毕竟一个泱泱大国,资源的富足实在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国所不能比拟的二是朝廷对交址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善,也即是虽然“郡县安南”,但较之前给予了交址更多的自主权,并重用了许多交址当地的豪绅,而当地的豪绅也恰是稳定交址的定海神针!

比如黎氏一族的黎利,已被朝廷任命为交址右布政使,当然,左布政使仍为朝廷派员担任,但实际上,那左布政使如今只是兼个名堂,实际上各项事务均在黎利手郑

而阮氏一族的族长阮景真,更是被任命为交址专司刑名、监察百官的按察使。

但无论是黎利,还是阮景真,对如今王府之中的化名“陈伺”的王九均是满怀敬意。因为交址如今和谐的局面,正是王九一力促成!

而王九的促成,正是因为公主朱菁的下嫁。朱氏子弟,很是护短。公主朱菁的下嫁,一年之后,更是生下一子,永乐帝朱棣龙颜大悦,赐单名一个“耀”字,与此同时,原本需要交址缴纳的税赋一下子便减少了一半,仅此一项,便让交址郡的包袱便轻了许多……

张辅军撤离交址,原本二十万的大军,被王九截留了大半,因为大明在交址的驻军实在不足!当然,截留的驻军并不会影响永乐帝朱棣的北伐大计,因为这十余万的军队,大部分均是自云南、广西调来,朱棣北伐之军大部分均是在北方征调。

另外,王九更是加强了吏治。对就任交址的官员,三年考评不合格的官员,民怨较大、贪赃枉法之辈,坚决法办……

王九每日都会至还剑湖畔的“明月酣”去处理政事,各处锦衣卫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汇总于此,均需要王九批示、回复,每晚回至王府时,已是深夜……

公主朱菁与王九二人相敬如宾,二人感情甚好。如今的公主朱菁已褪却少女的青涩,每日白带着已是两岁的耀儿,在王府内的湖边游玩,晚上等着王九归来。而此时,那耀儿早已入睡……

这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公主朱菁很是满意这种局面。

也许是在很多年前,对刚登基的自己父亲朱棣,在秦淮河畔的刺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