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4章 大破鞑靼·太子监国  唐诗剑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棣亲自率军冲入敌营,举起明晃晃的大刀,杀向敌军……

皇帝身先士卒的激励无以伦比,众将士见皇帝都如引拼死血战,自不甘落后,军威大振,愈战愈勇……

数个回合之后,本雅失里的部队消灭殆尽。仓皇失措的本雅失里丢下辎重与物资,只带着七名随从匆忙渡河逃走。

北伐首战告捷,永乐帝朱棣心情大好。

让朱棣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此次战役之中,未有发现本雅失里的丞相阿鲁台。

随后进行的数次围剿,依然未有发现阿鲁台的踪迹。这让朱棣有些不甘心,他明白阿鲁台是个大隐患,必须除恶务尽。但部队踏入茫茫草原,粮草、补给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统筹之下,已达深入草原至二千余里,停留达三个月之久,后勤补给实在跟不上,而不可恋战了。

永乐八年六月,朱棣率军开始慢慢回撤。让朱棣未想到的是,当班师还朝的队伍回至飞云壑时,先前与本雅失里闹别扭的鞑靼丞相阿鲁台竟率一股部队来袭……

这让朱棣喜出望外,他一直为找不到这支部队发愁,送上门的肉岂能不吃。

朱棣又一次提刀上马,冲入敌营,左冲右突……

王九自然随身圣驾左右。

永乐帝朱棣生便是一名战将,此际的他,却是丝毫不顾忌自身的安危,大呼道:“杀尽贼寇,建功立业!”实在是因为王九在身侧护卫,朱棣方且不需顾及自身安危,他只需将大刀往敌寇脑袋上砍便是,任何有危及朱棣安危的刀箭,早被王九消灭于萌芽状态……

朱棣左冲右突,挥刀向敌军拦截之人脑袋上砍去,那敌军见刀来,正待举枪来拦,突觉一道黑光袭来,肋下一阵剧痛,手上之枪却举不起来……

那朱棣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便将那敌军的脑袋上砍了下来,鲜血直冲三尺……

朱棣“哈哈”大笑……

朱棣岂有不知王九暗中相助之理,如此数次,朱棣只管用刀往敌军脑袋上砍便是,仿如那敌军前来送死一般。

皇帝如此英勇,将士们岂有不上前之理……一时间将士们杀红了眼,蒙古军一时溃不成军。

阿鲁台本人更是惨不忍睹,被明军打下了马,在亲随的帮助之下,换上别一匹战马,仓惶而逃。

朱棣率师紧紧咬住不放,直追出百余里之外……实在是因为气炎热,将士饥渴难耐,朱棣方且兴尽收兵。

大军缓慢班师回朝。

此际,太子朱高炽正于南京城履行监国之职。

监国,即是协助管理国家。

太子,实在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永乐帝朱棣一路向北,临走之时,接受群臣跪拜,交待太子朱高炽道:“此际大明各事务,你定要尽心尽力。”看似交权,但朱高炽明白,此际正是考验他的关键时刻,实在不可掉以轻心。此际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汉王朱高煦,正在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出丑,然后他们方有机会上位……

放权不是放任自由,在太子身边,朱棣安排了一帮与太子相处和谐之人与一些监视太子之人。

当然,这些人于暗处,随时向朱棣汇报太子的一举一动。

走之前,朱棣专门与负责留守南京的四大重臣座谈。

此四人分为为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

朱棣对此四人郑重道:“留守非常重要。文臣中命你们四位辅佐太子监国,如同当年唐太宗每次派房玄龄一般,意义重大。望你们理解联之良苦用心,兢兢业业,不许有一丝懈怠。”听起来如同交流,其实这是朱棣给此四位戴上紧箍咒。话外之意便是:假若太子有何不妥,我唯你们是问!

这四位均为老臣,自然明白朱棣的话语中之意。

永乐年间,太子监国总共六次。此次北伐期间,为太子第一次监国,自永乐六至八年14081410年间。

朱棣规定,除文武朝拜、周围邻国朝贡、边境调发这些重大事情需转发北京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太子直接处理,不必专门请示北京的皇上。这既是对朱高炽的信任,亦为一种考验与历练。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其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永乐帝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与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朱棣大军继续前行,王九贴身护卫着朱棣。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