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若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不能不提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着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下,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纵其才,管子一书中提至“衡山之谋”,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文字记载的利用经济手段打击敌国的案例,这实为“不战而屈敌之兵”的典范!
当时,齐桓公想要吞并衡山国,可是又没有十足把握能够赢下,因为衡山国擅长制造器械尤其是攻城机器。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讨教,管仲献上一策: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器械,燕赵秦等国为了防止我国坐大必定会跟着买入,这样衡山国器械供不应求必定将价格上涨多倍,如此一来,衡山国百姓必定抛弃本业,全部去生产器械。
齐桓公依计行事。
果然,衡山国器械上涨十倍之多!
此时,管仲再派人去盛产粮食的赵国收购粮食,然后将收购回来的粮食在齐国高价回收。这下子所有粮食商都将粮食越齐国贩卖。
齐国垄断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粮食之后,开始宣布与衡山国断交,燕赵秦等国也纷纷效仿。衡山国由于百姓全部都去盛产器械高价出售了,荒废了田地,断了粮食,也无足够的器械可以守城,顿时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齐国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衡山国北部,鲁国吞并了其南部。
“上兵伐谋”。兵不血刃,没有硝烟,但是残酷性一点也不输予真刀真枪的战争!
一理通则百理通,或者“一招鲜,吃遍”。
齐鲁争霸,而管仲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攻势,废了鲁国,成就齐恒公的霸业……
欲以经济攻势,首要足够的资本,否则必败无疑。
管仲一向提倡低税制。
如农业税,齐国两年纳税一次,税率丰年一成五,常年一成,欠收之年半成,如遇饥荒,则免税!
商业税上,其关市税率仅有百抽一至二。
因为管仲认为多收税不一定好,因为它是有形的,是直接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有点像明抢,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的办法是偷之于无形,哦不是,是取之于无形。办法为“官山海”。
所谓“官山海”,即是将山、海资源垄断起来,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此即盐铁专卖。管仲便是要让政府垄断盐铁专卖,以此“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生活必需品盐铁之中,使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他们既不知情,自然毫无怨言,即“取之于无形”。
这样一来,盛产盐铁的齐国,就成了管仲经济攻势的最大资本,为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春秋为青铜向铁器过渡的时代。
管子书中记载,当时下剑戟等兵器普遍用青铜,针织用具、农具、工具则多为铁铸。
铁作为一切工作之工具,是重要生产物资。齐国经济发达,铁器铸造业极为兴盛,只要把齐国官营的各种铁器的价格稍加些许,卖往下,积累起来便为文数字。
其次,下每人每日均要食盐。盐为重要生活物资。而当时中原地区除了晋国的河东盐池,便仅有齐国临海专门出产海盐。
管仲予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当时齐国约有五十万户二百余万人,中原地区则约二千万人口。
保守的估计,约一千万人口消费齐国的海盐。平均每人每月食盐大约三升,每升只需加价二钱,齐国每月可获财政收入竟多达六千万钱,为当时齐国每月税收收入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此即只要食齐国海盐之人,均在为齐国纳税。
所以管仲自豪的称之为“煮沸水以籍下”,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收取无穷无尽的税赋!
更妙的则为,盐属微量消费品,无人觉得齐国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仍然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为齐国输送财富。齐国国内,齐桓公因为利润丰厚完全不必担心财政赤字,可大量减免农业与商业税,实现管仲的低税制。
换而言之,盐铁价格的上升,反而让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此亦证明了管仲的“富治思想”: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便是要老百姓手里有余钱,老百姓手里有余钱,方可自官商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又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若老百姓的钱被高赋税搜刮走了,无钱买东西,市场便会萧条、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管仲在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