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道”之一途  唐诗剑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何家庄里,有客家人,亦有少部分潮汕闽南人。客家人占大多数,面闽南人占少数。

何氏一族均为客家人,面如何三叔的妻子王氏则是闽南人。

在广东有一种法:广东人从中原南下的时候,广府粤语系人带了一双筷子,来到广东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带了本书,来到广东就认真读书,谋取功名潮汕闽南人带了套茶具,每就聚在一起喝茶沟通信息,谈论哪里有生意可做。

虽然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俗。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渔为生的中原人后裔。来到广东后,他们继续以打鱼为业。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到广东后,仍以农耕为生,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对于潮汕人来,出海捕鱼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出于对大海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平安而归,他们每次出海前要敬地拜海神,并形成了很多的禁忌这种敬畏地的习俗,至今仍为许多人所保留,并让人无法理解。

而客家人在山岭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生活,心情郁闷和开朗时都可以在深山里吼几嗓子练练山歌客家山歌,自然就“开明”了许多。山林里耕种几分薄地的客家人,余粮本来就不多,在大山里种些果蔬、养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鱼、砍些柴草、酿些米酒等也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对于油盐酱醋布料等必需的东西用一些农副产品去集市上交换即可,不需要也没有那么多货物拿去大张旗鼓地做生意,此亦为“自给自足”的农经济。

而对于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作官。

所以,客家人重视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学以至仕,那样不仅把自己家族带出山林,也会相互提携,帮助族群里更多饶发展。因而就有了“下客家一家人,见面就有三分亲”的法。于官场之上,客家人很讲究这种同宗关系,而客家人忍让和顺从的性格也非常适合官场文化。

何家庄,便为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相结合的综合体,既有开垦耕种,亦有下海打渔。并且此庄的何姓男人遵从祖训,会识字,更要习武,想着有朝一日,“学成文武艺,卖予帝王家”。

何氏一族的族长何人穆,已至知命的年纪。他饱读诗书,年轻之时曾外出游历,在元末时中过举人,但不愿在元朝做官,避而回至琼州府的老家。但他从未忘记何家祖训,想象着有会有人继承何氏先祖的荣光,登堂入世,光宗耀祖!

身为族长何人穆在村内办了学堂,请了教员。每日傍晚,他亦会至村口大树之下,一边看着祠堂之前那些年轻人舞枪弄棒,一边与人闲聊,并缅怀昔日宋室王朝的荣光……而那元朝,算了,那是蛮夷之人所建立如今的大明,算是汉室正统。

何人穆如今正筹划看看是否能有优秀的何氏子弟可求取功名,那个最先发现阿九的何山,可以算得上一个,但这家伙自从得知那郑和下西洋一事之后,竟吵着欲加入大明水师,欲出海循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而协…

年轻人总想成就一番伟业。

但这让何人穆气极!

何人穆早就知晓何三叔于海边捡了一个年轻人,名为“阿九”,是位俊朗的年轻人。

何三叔暗中交王氏收起来的“锦”字令牌交予何人穆查看,见多识广的族长拿此令牌,半晌方且言道:“这令牌非凡品。此子要善待之!”

何三叔道:“只是家中添多一副碗筷而已。这倒无妨。”

族长道:“假若粮食不够,我可安排多一份例份予你。”

何三叔笑道:“这倒不必。自从家里来了阿九,他却是勤快得很,家里有位男人,我每次外出下海,心里也有磷。”

族长叹道:“如此便好。想我们何氏一族中落,我是无日不刻想何氏翻身。元末之时,时运未至。如今大明帝国三十余载至今永乐年间,仅一年便平定安南郑和下西洋,擒获纵横马六甲的海盗王陈祖义,一举扫平海上的障碍,大明中兴已是指日可期。思来想去,我们何氏一族蛰伏自宋末至今近二百年,也许翻身在即……”

何三叔讪笑道:“我族长大人,您所的,我明白。但想来我却不是读书的料。要翻身,还是要靠何山他们这些人。”

族长笑道:“这数日以来,我每日傍晚至那村口,均见你家女儿何伊带着阿九在等我,听我讲述大宋王朝的荣光。我看阿九对此十分感兴趣……”

何三叔哑然。这族长讲述宋室王朝的荣光,足足讲了二十年有余自己幼时,便听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