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2章 郑和的身世  唐诗剑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和很有修养,谦谦君子一枚。他本不姓“郑”,而姓“马”。

洪武四年,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会的一户马姓人家,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健康男婴隆临这个世代信奉教的家庭。

新生男婴给全家带来了很大的幸福与欢乐,更有希望!年轻的父母给他们的这个儿子取名“和”,乳名“三保”,祈求真主保佑他们的儿子马和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这也是每一对父母对自家孩子的希冀!

马和的祖、父辈都曾是元顺王朝的封疆大吏,祖父被元廷封为“滇阳侯”,父亲马哈曾担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袭封滇阳候。

马和兄妹共五人,他排行第三。母亲温氏是一个贤惠女子,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专门请人辅导他们的学习。所以马和自幼与兄弟姐妹们学诸子百家、诵读诗词……

有话曾如此道,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所读书的厚度,是吗?而幼时的烙印,无论好坏,都会影响饶一生,是吗?

童年的马和特别喜爱听长辈们讲故事,尤其是听他们讲述“朝方”的故事。祖父和父亲作为虔诚的教信徒,都曾不畏艰险赴圣城。平日里,父亲马哈向孩子们介绍教义,讲述他们“朝方”途中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经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趣事。这如一颗种子,种入年幼的马和心里……

马和家乡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邻近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影高原明珠”之称。马和便是在这湖边长大。向往大海的马和常与伙伴们一起至滇池中游泳、驾船游玩。

风景秀美的滇池湖边,平静安逸的家庭环境中,马和逐渐长大,转瞬间成长为一个翩翩英俊少年……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而停下自己的脚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在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失败后,经过数年准备,决定武力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颖川候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分任左、右副将军,统领三十万大军分路出征云南。

大军出师之日,长江之上,旌旗蔽日,鼓乐喧……偏居一隅残存的元顺王朝势力云南,岂是大明王朝铁骑的对手!

明军平定云南的战争中,马和的家庭遭到战争的沉重打击。

马和的父亲马哈作为元梁王辖下的滇阳候,战争中只能站在梁王一边,支持梁王与明军一决死战,最后马哈血洒疆场,时年三十九岁。十余岁的马和,被明军当成战利品抓入军营。

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马和随明军来到都城南,并被明军当作征服云南的胜利品送予明太祖朱元璋,入皇宫当了一名侍童。入宫前,十余岁的马和接受了残酷的“净身”……

明启王朝宦官分四等:一等为太监,官阶正四品二等少监,官阶从四品三等左右监丞,官阶正五品四等侍童,官阶不一。

洪武十八年,明将傅友德、蓝玉率部调防北平府,协助燕王朱棣加强北方军事防御,作为宦官侍童的马和随军至北平。此后数年,马和随傅友德转战漠北、辽东等地。

洪武二十三年,傅友德部划归燕王辖制。一十九岁的马和因少年老成、长相英俊、聪明能干被燕王朱棣先中,进入划王府中,伺候燕王朱棣起居。

侍俸燕王朱棣是个辛苦活。一早到晚,随叫随到。燕王朱棣逐渐喜欢上这聪明勤快的侍童,特别是在随侍燕王北征之时,马和的谦虚好学得到朱棣的欣赏,被选为贴身侍卫。

元灭南宋时,南宋朝廷的大量图书由海路运至元大都即北平,加上元朝宫廷藏书,朱棣入主元朝旧宫后,这些藏书都成为燕王府藏书。

丰富的藏书,为马和等王府内侍们博览群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之马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凭借其学识与才干,很快自众侍童中脱颖而出。

燕王府中,马和结识了朱棣麾下第一谋士道衍法师。

道衍法师,俗名姚广孝,苏州长洲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好学,十四岁落发为僧,法号“道衍”。他擅诗书画,通兵法,精儒、佛、道诸家之学,是元末明初江南知名高僧。洪武十五年,他经友人推荐入京,明太祖朱元璋派他前往北平住持庆寿寺,并辅佐燕王朱棣镇守北方。由此,他成为朱棣麾下第一计谋士。

马和与道衍交往密切,并将马和收为佛门弟子。除佛家知识外,道衍还传授马和许多人生道理:不管世俗如何褒贬和蔑视,一个宦官要懂自尊自爱,忍辱负重,定能成大器。在道衍法师指导下,马和饱览群书,逐渐成长。年方二十的马和随侍朱棣左右,征战北方各地。马和与燕王朱棣情谊日深,马和经常被委以重任。

燕王府内,唯一未将马和当成宦官之人,便是燕王的幼女朱菁。朱菁性情细腻如发,年纪尤为善解人意,知书达礼。朱菁最,前面三个哥哥,三个姐姐,燕王朱棣尤为喜爱此女。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