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比较忙...不定时更新,感谢各位支持!送大章一篇!
---------------------
预估到将会受到巨大阻力,为了占领舆论制高点,所以朱明玉一早上便让崇祯要求锦衣卫招募一些读书识字之人。
锦衣卫为了满足崇祯、巩永瑞传达神使的要求,专门安排了两个百人队,在两个千户官的协调下,会同吏部招募一切需要之人,简直就是人力资源中心,想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备案准备,随时供各方调遣。
在接到要求后,千户马吉祥翻了翻名册,将此前靠书信为生的一帮落魄写手们给召唤过来,这年头,兵灾四起,邮路不通,写信存活基本上不可能了,可整个北京城靠这个吃饭的不下千人,每天收入能有个二十文已经是撞大运。
在收到锦衣卫召唤时哆哆嗦嗦的想着最近一分没捞着,难道还要出市场“税”?结果听闻锦衣卫是要求他们去读那些邸报和通告内容的时候才松了口气,他们这俩天发现朝廷的邸报通报几乎是大白话,解读起来非常轻松。
刚想着回去喝几口水后缓缓去开工时,锦衣卫的头头补充了一句,一人一天有八十文钱辛苦钱,但如果有人敢偷懒,必抓进北镇的大牢吃吃苦头,做的好的,入通政司长期雇佣。
很显然,这些写手们选择性的听了前半句话和后半句,他们想着虎口逃生已经很是庆幸,不就是去读读邸报么,本就是喜欢看热闹的人,读读邸报又怎样!
可现在好了,锦衣卫的老爷们竟然还发钱,一天八十文,一个月就是2400文,折换成银子至少二两。
二两银子这个年代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饿不死了,买大半担杂粮可以熬一个月,听说朝廷现在每天有限量平价粮销售,不但是精米,价格还很公道。而且锦衣卫的官爷发话,做的好还能入衙门办差,算是书吏了吧。
欣喜之下,人人摩拳擦掌,得要好好表现,不枉朝廷的一份恩赏差事。
朱明玉建议,要求锦衣卫将那些茶社酒楼说书的,全部给招募起来,要求每天务必按要求解读朝廷的通告邸报等内容,引导民间舆论。
并且跟崇祯商量,将清水衙门通政司给用起来。
原本的通政司属于处理国内群众和境外人士的来信来访事项,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的部门,综合分析信访信息,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建议的一个部门,同时肩负着向民众解读朝廷政令的一个喉舌部门。
但后来因为锦衣卫的没落、朝中大臣御史言官兴起,再加上通政使司官员不作为,几乎这个部门就成了小透明,多了不多,少了不少。要油水没油水,要权力没权力。
好在明末通政司几乎是个清水衙门,建制几乎是全的,虽然混的比较惨,可体系在,人脉在。
朱明玉拟定了工作要求,交给了通政使,一位姓王的三朝老大人。老头高兴的就差跳了起来,多少年了,还以为皇帝将他给忘了,自从任了通政使几乎绝了上升的念头,想着过俩年告老还乡算了。
现在皇帝和执政王还想起他们来,要求他们按照清单上的要求来事。首先招募能写会唱之人,能写话本戏曲之人,招募读书识字之人引导民间言论,还要求想办法大批量印刷邸报,只不过这个邸报不仅是给官员看,还要给老百姓看,叫做报纸。
报纸的要求都想好了,首先有一板豆腐如通告的纸张那么大,分六个版面,共三张纸,正反面都印刷。
第一块版面,朝廷通告的大事,第二个版面,宣告建奴、贼寇动向与亡我之心不死以及残忍至极的报道,第三个版面朝廷各地政务,第四个版面生活相关之事,比如农业、医疗健康等,第五个版面诗词歌赋礼教之事,第六个版面暂时是连载故事会。
而且朱明玉要求将此前新闻报纸相关的秘辛要求给整出来,要求通政使按照要求执行,首先报纸纸张不要求很好,价格一定要便宜,油墨印刷要清晰。然后秘辛有制造这种纸和油墨的配方,手动印刷机技术。
这印刷机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几乎只要两个人就能操作,按照上面的说明,一台印刷机一个时辰足足可印刷一千张,造个十台,一个时辰可印刷一万张,效率要比以往的印刷技术提高数十倍。
按照秘辛上的图纸和工艺来看,京城找十七八个熟手工匠,只要两三天就能够打制十几台,前提是钱粮材料充足。
第一期报纸先尽快印个五万份,北京周边州城先免费发放给百姓以及通告栏上进行张贴,并且要求通政使将此前招募的写手、说书的全部给管好,这些人在经过严格培训后,要承担日常报纸分析解读,一些新闻趣事的调查搜集,以及朝廷通告口口相传等工作。
秘辛上各种方法,职责写的非常明确,起先崇祯不以为然,只觉得很新奇,但拿着秘辛的通政司老臣属于三朝元老级别,虽然混的比较差,不过一眼便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