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召见了孙承宗,单独的密谈了一个多时辰,没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如果这里是御书房的话,就会有太监在附近写起居注,对皇帝的一言一行进行记录,但是这里是军机处,是大明最为重要的军机要地,虽然有众多的文武官员,称得上人多眼杂,但是偏偏他们又是在私下对弈的时候谈的。
在大臣的心目中,天启皇帝他的爱好是非常低级,非常通俗的,他居然会跟孙承宗下棋,这就令人稀奇了,要知道皇帝最喜欢的就是木工、习武玩女人,这在许多士大夫的眼里这是非常恶俗的,非常不高雅的,现在皇帝居然搞了这么高雅的事情,令人觉得事出寻常必有妖。
但是因为皇帝挥退了左右,就连他身边最为重要的王承恩都不知道他们谈什么事情,只是知道经历了这件事以后,孙承宗更加闹的加飘了。
在叶向高等大臣的眼里面,孙承宗有点像是热血的愤青或者是清流中的代表,那就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别人。
以前米柱集团在的时候,他们就全力以赴地对着米柱不依不饶,现在米柱撤出了朝廷,在南方建立了国家,他又对米柱交口赞誉,称赞米柱许多的作为,大仁大义,大公无私。
特别是他从南洋回来以后,更竭尽所能的吹嘘南洋的那一套,竭力的鼓吹大明也学习南洋的税收政策
他一直就在朝廷里面四下奔走和鼓吹,扬言南洋帝国一年的税收将近一亿白银,就相当于大明的几十倍了,所以南洋帝国他才会扩展的那么快,这么多大型行动都没有问题。
要知道以前的历朝历代,轻易的就可以动用几十万军队进行打仗,就算是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的时候,也能够轻易的动员数10万军队去打仗,特别是成祖皇帝远征漠北的时候,好几次都是超过50万人马的。
而且他们还在从事多样大型的工程,如说迁都北京,营建新的北京城,还有重新的疏导运河等等,国家干了这么多事情,都没有说财政压力,而现在只要出动超过了10万以上的人马,就令朝廷的财政压力作捉襟见肘了。
这就令许多有识之士他们知道一点,那就是这样一来的话,大明称得上是一天比一天弱了,一天比一天不行了,所以大明的税制也到了改革的时候了。
大明的税制在张居正的时候得到了改革,这令大明朝廷的财政得到了大大的好转,但是张居正人死了以后,又重新的恢复了以前那一套,即使表面上还挂着一条鞭法,只收银子,不收粮食,但是也令这些当官的都纷纷地钻了空子,利用其漏洞为自己谋利,好法变成了害民的劣法。
孙承宗他一直就在鼓吹南洋帝国军民一体收税的那一套,但是大明的国情跟南洋帝国完全的不同,大明的核心就是士大夫,就是士林,如果让士大夫都与农民一起交税了,那还有何优越感?又谈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等于是在剥夺全体士大夫他们的权利,压制于他们的权利,这就令他们十分的反感,千里为官只为财,他们没有在政策上给大家弄来更多的钱财,反而在剥削和打压大家的福利,这是许多人都为之反感的。
叶向高十分佩服孙承宗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他有热血,可以凭着自己的热血和喜好就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如果他刚刚金榜题名,刚刚出来当官之时,也是这样子的人,但是数十年的宦海磨练,已经让叶向高变得十分的成熟,十分的稳重了,孙承宗这种行为反而让他视为是一种二楞子的行为。
当了二十多年的官位,位极人臣,居然还是这种处置方式,那真的是有点不够成熟了。
叶向高也没有去劝孙承忠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一旦自己心中认定的东西,它是轻易之间是绝对不会去改的,他认定的事情就是对的。
就像有一个事情一样,每个人都知道1+1=2,但是有些人偏偏就认为1+1=3,你很难向他解释得清楚。
所以叶向高他显得有点无可奈何,但是他是不会去劝他的,如果他得罪的人多,他最多只能为他说几句好话而已,也不会过分护着他。
因为当官像叶向高一样,当了几十年,两度拜相,他已经是十分的成熟,做事讲究的是和光同尘,面面俱到。
像是孙承宗这样子极端的,热血上湧,一竿子就上的话,那是早就被人搞死了,他孙承宗能够做了这么久,而且还做到了内次辅的地位,这也算是异数了。
叶向高他也都明白孙承宗他的这种搞法,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是好的对的。
但是对于他们士大夫来说确实不好,是变成侵犯他们权益的了,试问读书人没有了他的地位以后,还怎么作为四民之首?他的优越性又在哪里?为何而读书?
叶向高他是支持这一条的,他们无数的仁人志士,通过努力的争取,才从皇家手上获得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权,这是大明几百年来稳定的基础,如果这稳定的基础都不复存在了,就是挣太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南洋帝国他本身就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