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名臣之路  明末之伟大舵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年,而不倒的原因。

一个人一时不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清廉却很难。但是夏原吉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当然,要想做到历五朝而不倒,仅仅是为官清廉,那还不够。要知道,有明君才能有能臣,如果君不明,不能够识别人才,那人才就不会发光,都会被压制,而且还要有能力,能为皇帝解决财政田赋问题,让皇帝干什么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长盛不衰的理由。

孙承宗事事以夏原吉自比,自从他掌管户部之后,大明财政确是前所未有的好,好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这一切,又好像与他这个户部尚书没有什么关系,他一直萧规曹随,比之前任,他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少拿少伸手。

但是要作为一代名臣,又岂是少拿少贪就可以做到的?财政改善,主要增长点是,米柱几次抄家行动,又有米利坚商行的强势崛起,他这户部尚书任上所为,除了让户部贪墨乱伸手风气得到改善之外,做的真心不多,这让立志有一番作为的孙承宗十分郁闷。

今日米柱上门,公然威胁,他居然是无能为力,这让他十分无奈,地方商业日盛,税收却是日减,地方豪强富者愈富,地方贫者愈贫,有不少沦为人奴仆者,此乃历朝历代亡国之兆呀!

孙承宗癯然而惊,正是下值之时,他却夜不归宿,在值房之中掌灯,愤笔疾书,写下历代皇帝最痛恨的万言书。

皇帝为什么讨厌万言书,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狠狠修理了一顿好“虚词失实、巧文乱真”的侍部侍郎茹太素。

在朱元璋主政的洪武八年前后,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民间传太白星已在白出现在空郑朱元璋认为这是玉皇大帝对他的警告,便特意下了一道诏令,让朝臣和百姓上书议论朝廷政策的得失,以便改正。

刑部侍郎茹太素为人耿直,他闻讯便不顾忌讳,专门写了含有五点建议的奏章。按,遵照皇帝的要求上书提建议,并无过错。只是这货竟然就此写了一万七千多字。这早朝,茹太素毕恭毕敬把奏折呈了上去,朱元璋接到手中一看,又是厚厚一本。就直皱眉头,心里很不高兴,老大的不爽。

因为他多次提出奏事应开门见山,反对咬文嚼字。朱元璋虽然懒得看茹太素的奏章,但已经呈上来了又不好不看,就随手递给中书郎王敏让他念来听。中书郎念到一万六千多字,朱元璋还没听出个头绪来,忍不住怒斥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于是朱元璋喝令殿前校尉把茹太素拖下殿去,先痛打二十大板。

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朱元璋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

这后来还有一段故事,朱元璋修理了这货一顿之后,这才想起,毕竞是自己叫人家写的,人家巴巴写了这么多字,结果是屁股遭了罪,朱元璋便宴请了这货,席间道:“金杯同你饮,白刃不想饶。”

这意思是:今我跟你一起饮酒,但是我手里掌着生杀大权,你如果有什么过错,我是不会饶恕你的!

谁知这货,在接过金杯、鞠躬致谢以后,立刻按着朱元璋的诗韵吟了两句诗:“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朱元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又不便发作。这两句诗也确实是够尖刻的,意思是:我以一片忠心报效国家,但是对皇上并不惧怕。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