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3章 布衣谋臣  明末之伟大舵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会来事儿、能力相当强的吏。

他绝不是个正直的人,吏那些不光彩的勾当也没少干。但他跟一般混混不同的地方是:他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是走投无路,他能帮都帮人一把。于是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一时间宾客盈门,办事能力越来越强,强到一些知县办不聊事儿都要倚仗他。

但无论他名声多大,他始终是县衙一个人物,真正改变他命阅是一个叫于玉立的人。

于玉立,时任刑部员外郎,一个职位不高却想法挺多的官员。他经常串门拉关系,却成效不大,朝廷毕竟和江湖不一样,还是要讲道统的,那些沽名钓誉的勾当没有那么大市场。

于玉立听汪文言以擅长拉关系而闻名时,便将他招致麾下,为他打探消息,疏通关系。

汪文言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准备在京城大展拳脚。

然而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凭自己在县里的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尽管朝中党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各党派包括东林党都没人答理这位汪文言。原因很简单,我们斗的再狠,但好歹都是读书人,你汪文言算干什么的一个混混谁会自降身份结交你这样社会底层的人

当然,除了出身比他更低的人才会看得起他。

士大夫们不欣赏他,但欣赏他的大有人,比如司礼监的王安。

对于王安,许多人一定不会陌生,东林党饶支持者,在光宗和朱由校两位皇帝继位斗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以前是司礼监秉笔,现在是掌印太监,内廷一号人物。

应该能结识王安这样的实权派人物,完全是汪兄锲而不舍的努力结果。

在朝廷内受尽白眼的汪文言毫不气馁,可见他还是具备东林党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儿。他先是花钱捐了个监生,又四处行贿,上下打点混进太学,跟六部官员都混了个脸熟。

当汪文言认识王安后,立即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还经常贿赂他。

事实证明:汪文言有眼光。

当杨涟密找王安,通报万历将驾崩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人在场,这人就是汪文言。

汪文言用自己混江湖几十年的经验劝王安:听杨涟的话,立即带太子朱常洛入宫。

王安这才下定决心,带朱常洛进宫,演出了大明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皇帝继位场景。

经过这件事,不仅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也使东林党人认识到这个混混儿的实力。

于是杨涟、周嘉谟、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人称下第一布衣。

虽光宗是东林党人力挺上去的,但当时的首辅是浙党方从哲,浙党党羽遍布朝野。而且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看着东林党势力渐强,三党不自觉形成联盟,分工合作,极不好惹。

东林党明争暗斗了几次,都没把三党搞定。

一帮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只会打嘴仗,是专业的吵架选手。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但全是嘴皮子功夫,顶多把某某人吵回家而且认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里有政治家的手腕。

汪文言是个有手腕的人物,他的出场改变了这种相对的均衡。

在汪文言没上场之前,党争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争斗。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见面就是一顿吵架,认着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实际上他们除了派系不同,都是一类人,因此斗的不相上下。

显然汪文言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一登场,东林党饶策略就改变了。

在汪文言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朋友和敌人在利益面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惜的是这位汪兄不是东林党饶领袖,不能左右东林党的方向,否则哪里轮到魏忠贤飞扬跋扈。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