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番外篇2:蓟州兵变  明末之伟大舵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甚至直斥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下级当面斥责上级,可想而知南兵的愤怒。

南兵没有得到公正对待,事先许诺的奖赏也不到位,明军内部北兵与南兵之争愈演愈烈,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战意消沉,没有进一步的军事动作,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戚继光为何特意要将南兵调到蓟镇,就是想以此作为垂范,整顿北兵的风气,籍此来练兵,戚家军的军纪有目共睹,即使在之后出国的远征中也同样如此。但这样做,必然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时也造成南北兵之间的矛盾,戚继光在的时候,还不至于表现得很明显,等戚继光去世以后,裂缝就越来越大。

南北的争端,并不局限于军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张居正、戚继光去世后,继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会偏向老乡。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加势单力孤,无人为他们说话,前面答应的饷银,更是不知找谁去要。

蓟镇总兵王保,当然就是北方人。

所以,蓟镇兵变的爆发,就是南北矛盾的爆发,在这次兵变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怀怨恨北方军官诱杀,随后扣上个谋反的罪名,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兵变深层原因

不过如果再往深层次探究,这就反映出明朝军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弊端。

明朝军事,从起初的军户制到随后的募兵制,发展到万历晚期,已经运行得越来越艰难,从根源上,又与财政息息相关。仰赖张居正改革十年间,国库得以充实,不过三大征一打,就再也没有恢复。

“皇帝不差饿兵”这个说法,估计深居皇宫的万历没有听说过,崇祯应该也没有听说过,正是他们不断的差“饿兵”,“饿兵”都变成了“贼兵”,最后,大明终于亡于“饿兵”手里。

蓟镇之变,其实可以看做是对万历,对明帝国的一个警告。身为九边重镇之首的蓟镇出了这样的事,一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这样继续下去,大明帝国很危险!

可惜,万历和群臣选择性忽略了。

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蓟镇总兵王保,事后受到了什么追究?

什么都没有,王保随后替代董一元镇守辽东,卒于任上,死后赠左都督。

南兵将士们半年前刚刚为国家远征归来,在异国土地上扬名立万,在战争中奋勇当先。可是,这些军人,没有在战场上死于日军枪林弹雨,却在驻地被自己长官诱杀。国家就是这么对待功臣的?这是人干的事吗?

蓟镇之变后,戚继光花费十六年,苦心积虑构筑的防线很快失去了作用。三十多年后,皇太极指挥清军长驱直入,大明的北边各重镇不堪一击。在清军面前,它们仿佛已失去了屏障作用,只剩一道道边墙。

这是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的事情,再过49年,明朝灭亡。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