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六章 创造力  重写科技格局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平心而论,东软是一家值得被尊重的企业,他从1991年创办以来就把目光放在国外,能在90年就心向技术出口,这样的华夏科技企业是非常罕见的。

但90年代东软在技术出口的道路上受到了不少挫折,之后东软就有了非常著名的以学养代,以代养研策略。

这个策略的方式就是借助企业的教育部资源,成立学院直接培养大量员工,然后疯狂的出国接外包项目,通过外包学习实战技术,最后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

2005年,东软就是华夏最大的境外软件外包提供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

本来这样一个很有想法并且可以落实的策略是很好的,东软也靠着这个策略慢慢从外包项目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并成功在全球各地拥有自己的产品市场。

总的来说,东软本身的成就也确实还不错的,只是在孟谦看来还是有些可惜,因为东软一直都在模仿,长期以来养成了模仿思维。

通过模仿,确实可以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但过于缺乏创新,终究难以有大成就,这就是东软始终给人感觉混的不错但又不出名的原因。

而孟谦之所以想去刺激一下刘吉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东软通过外包培养的这些技术人员已经为东软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根基,如果东软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东软很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当然,也可能创新失败。

所以孟谦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未来东软会不会受到自己这些话的影响,孟谦也就不多干预了,反正孟谦这些话,虽说是故意说给刘吉仁听的,但也确实是自己的心里话,在他看来华夏科技要真想有国际竞争力,就是得靠创新,不能老想着靠低价。

刘吉仁沉默了几秒,大概是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马上把自己拉回来,并解释道,“我刚才好好回忆了一下大风集团一路来的发展,有些明白大风集团成功的原因了,你们的每一个产品,其实都赢在创新上。”

“可以这么说,创新和科研是大风集团的根基,我跟刘总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吧,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发现一个稀有金属很有可能让光刻机的光源系统更进一步。

但这个稀有金属目前全世界只有米国有,而且米国对我们华夏是禁止出口的,面对这样一个摆明了的无解之题,我们公司内部还是有人提出了一个头脑风暴,让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

结果有一个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案,他们说月亮上有这个稀有金属,他们认为公司可以跟国家或者跟国外的私企合作搞登月计划,通过机器人把这个稀有金属带回来,是不是听着有些荒唐?”

刘吉仁配合的点了点头,“确实听着有些荒诞。”

“但我给这个团队发了奖金。”孟谦冲着刘吉仁一笑,“他们提出的不仅仅只是这样一个荒唐的想法,他们甚至给出了合作机构的建议,给出了大概的预算,给出了这个稀有金属可以为公司带来的长期利润,给出了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回报率。

他们是真的很认真的在考虑这个荒唐的想法,只是他们忽视了一些细节,包括公司创建这样一个项目背后需要付出的隐形投入,包括月球上的稀有金属私企有没有使用权,包括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其实还很少。

我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事情都会觉得大风集团是家有病的企业,都会觉得员工有这个闲工夫去多写几行代码不好嘛。

但这份方案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也实实在在的给他们发了哪怕不多的一点奖金,这或许是所有人都觉得可笑的现象,但这种可笑,正是大风集团跟大多数企业之间的区别。”

刘吉仁听孟谦分享这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内心有些莫名的激动,“可孟总难道就不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培养出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么?”

“我不担心。”孟谦摇了摇头,“我可以这样跟你说,首先,我的员工,至少大部分员工,有他们自己的分寸,他们该做的工作从来不会落下,其次,我真的不怕公司养一堆疯子,我就怕公司养一堆呆子。

我始终坚信科技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一定是属于疯狂之人的,而且,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创造力,那是人类最应该被尊重的能力。”

刘吉仁忍不住请教孟谦如何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如何善用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如何管理员工的创造力。但孟谦全都委婉的拒绝了。

愿意说个大概,已经是出于对东软的认可和期待,但往深了说那就没必要了,这也算是大风集团的管理机密了。

明白孟谦的度在哪,刘吉仁也很识趣的不再多问,而是把话题转到自己今天原本的目的上,“对了孟总,大风集团现在越做越大了,不知道有没有软件外包的需求?”

“这个事情最近我们倒是确实有考虑过。”软件外包是IT企业很常见的现象,什么都自己做对企业来说负担太大,越大的企业外包的项目越多,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