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2章 ‘团拜’过年 ‘立功’要赏  年代:从50年代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静和秦青美美的吃早饭。

小孩子精力旺盛。

起床的时候没精打采。

院子里有了动静,他也就来劲儿了。

好说歹说才按在桌前吃早饭。

幸亏秦青的好主意。

煎水饺。

把水饺屁股煎通黄,油汪汪,香喷喷。

任谁看了也得食欲大涨。

锅盖头吃了一筷子,就舍不得停下。

外面的玩闹吸引力陡然下降。

先吃饱,再吃好,有了力气才好肆意玩耍。

嗯,还得有个好腰。

唐根生就是最好的榜样。

又想起了自家男人的武勇。

林静有点腿软,心痒痒的。

吃完了饭。

俩孕妇一起洗盘子刷筷子。

谁也没抢过谁,干脆就一起。

也挺好的。

还没刷完,两人就听到外面一大爷那瑛宁开始张罗的动静。

搬桌子,放公用大簸箩。

顺带笑眯眯的跟院里的街坊邻居打招呼。

还有给一个个喊他大爷爷的孩童们,分红包。

一大爷乐呵这一口。

就图个喜庆。

林静从橱柜里拿出两个袋子。

一袋子是炒瓜子,一袋子是炒花生。

等全部忙完,两人才一起出了屋。

四合院几年下来的老传统了。

俗称‘团拜’。

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说些吉利话,和街坊邻居们互相拜个年。

不用每家每户都敲门。

但凡有了动静,就都陆续从家里出来,杵在院子里呢。

前、中、后三个院子都有个大簸箩。

有石墩子、石桌子的,就放桌子上。

中院没有,一大爷提前搬出了自家的八仙桌。

出门先给自己院的大簸箩里贡献两把瓜子花生。

等自己院的各户代表都到齐。

或者全家出动,或者派个代表,没有硬性规定,但要求每家都要有人即可。

哪个院子先聚齐喽,哪边就先开始流窜式拜年。

去别的院子先抓一把瓜子磕上。

嘻嘻哈哈的聊天说几句。

都不长聊。

真遇着好的话题,就等团拜完了再单独约。

潜移默化的规矩了。

别院的来其他院,也是如此。

前院的一波,中院的一波,后院的一波。

常常会有两人聊得正嗨,带头的大爷又张罗去别处。

人们就边走边继续:“走走走,去中院再继续聊着。”

然后中院跑后院拜年,后院跟着又来到中院,还是那些人,换了个地方继续聊。

直到前院的人又一窝蜂涌过来……

热热闹闹,转悠来转悠去。

年味儿就在这些看似繁文缛节和刻板流程中,浓郁了起来。

当然了,还有独自成一波的儿童团。

满院子转悠的就数他们最欢。

他们不用贡献,三个院子挨着拜年,拜完了,兜里也就都鼓了。

大人们拜完了年,就各自回屋继续准备中午饭。

儿童团成团就不再解散。

他们得一气儿耕耘到中午。

其实也不会饿肚子。

这一天,瓜子花生敞开了吃,零嘴也能挡饿。

今年花生还没彻底划入战略物资。

有些商贩提前备了存货。

过年只要舍得花钱,就能有渠道买得到。

明年就白搭了。

所以儿童团兜有粮心不慌,是个想打也能打持久战的主力团。

他们解散的前兆是看哪家大人更高效,脾气更火爆。

总会有拎着擀面杖出来嚷嚷孩子回家干活或者回家吃饭的。

锅盖头也是儿童团一员。

不过他真的很懂事。

知道自家只有妈妈和青姨。

玩了一会儿,头一个窜回来,就再没出去。

锅盖头兜里也鼓鼓囊囊的。

上衣口袋、裤兜里都塞满了零食。

对于孩子们而言,年味儿就是放不完的鞭炮和听不完的说笑。

屋里、院子里到处都是人。

到处都是笑脸。

这两天,哪怕家长挥舞着擀面杖、煤钩子甚至锅铲,也不会真的打到他们身上。

当然了,顽皮的实在不像样子,这个情况也会被肆意破坏。

过年很重要,不让孩子哭也很重要。

但归根到底,当家长的心情才最重要。

要是孩子捅娄子一个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