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路公安为原型的故事。
记忆里有类似的记忆。
但支离破碎,都是不连贯的影片碎片。
好在某个记忆碎片里有影片的年代,是几年后的六十年代初期。
唐根生也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借鉴。
文化人的事儿没有抄袭,只是借鉴。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唰唰唰的响声。
墨水和信纸碰撞出的香气回荡在狭小的休息室内。
隐隐还伴随着隔壁间歇性的呼噜声。
唐根生一点都没被打扰,问思如泉涌,下笔如尿崩。
一段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种花家公安大科长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敌人特务,凭借急智和胆识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破坏分子抓获并在最后关头排除列车炸弹的故事便跃然纸上。
唐根生现在是铁路部的职工,有着对铁道的熟悉,写出这样的故事不算突兀。
故事原型取自沈阳逛街时,在中街站牌听茶馆客人闲聊的灵感。
至于内容情节里的物证,什么鞋印啊,烟斗啊,水杯和密电码等联络方式和作案工具……
唐根生可是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生出一些畅想和换位思考也能解释通。
毕竟他作为一名深谙‘望闻品切’的大厨,观察仔细点,代入感强烈一些,也没什么毛病。
唐根生在安静的车厢休息室内写的非常流畅。
故事脉络清晰摆在脑海中,甚至连影片都仿佛勾勒出来似的,一帧一帧的随着笔尖往外涌。
仅仅一个多小时,一个情节紧凑,有张力,是很少见的智斗型反特故事便在唐根生的灵感天成中,孕育而生。
故事的核心‘只要认真依靠群众,那就是天罗地网’,完美贴合时代潮流。
没有任何违背主流思潮的点。
故事展开丝丝入扣,情节设计合理,最重要的是安全。
安全是重中之重,是唐根生心头永远的第一位。
赚钱钱也要排在它的后面。